“李老师讲课生动活泼,理论知识总能和现场实际案例相结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的课件也特别吸引人,既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又有配套的图片,还有直观的视频,就算是难学的课程,经她一讲,好像也变得容易了。”每期培训后学员座谈会,都能听到学员们这么评价一位青年教师。她,就就是郑州职工培训基地运输专业老师李晓珊。

打铁先得自身硬

李晓珊刚来到基地时,所学并非铁路专业,面对职工培训的全新课题,她不怕难,不退缩,文静柔弱的外表下,表现出一种让大家暗暗佩服的钻劲和韧劲。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她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表,从每阶段的目标到每天的学习内容,都做了细致周密的安排,从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忙碌的身影。十几本厚厚的专业书,她逐一啃下;听课、做笔记、评课,她从不马虎;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赶快做下标记,彻底解决。高密度的学习使她的专业知识突飞猛进,但她却不满足,正在这时,一个难得的机遇来到她面前。

2009年,恰逢一个可以到北京交通大学进行铁道运输专业学习深造的契机,但此时她的孩子只有两岁多,正是需要妈妈的呵护的年龄。怎么办?她毅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把接送、照顾的责任交给爱人和父母。在听到孩子不肯让妈妈离开而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她脸上带着让家人放心的微笑,却偷偷地抹着眼泪。在脱产学习的两年时间中,除了上课,一有时间,她就去图书馆借阅各种铁路专业相关书籍、杂志进行自学,自学时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就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录下来,然后在上课间隙积极请教任课老师,直到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两年时间里,光是她看过的书就有近百本,厚厚的笔记本被密密麻麻地记了整整8本,她的所有专业课书籍上都做了标记、注解。不仅如此,平时她在听课时,除了注意学习铁路专业知识,还特别留意、体味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式和方法。课下,她主动和北交大的各位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积极为自己走上讲台夯实基础。

学成回到单位后,为了使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在单位调休间隙,她和运输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顶着炎炎烈日来到运输一线。在郑州北站调车场,一待就是一个月,把现场实际中应用的新的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等都用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下来,光是这些照片和视频资料,就用了8个G的空间。通过现场学习、整理资料,再经过反复思考、创新和改进,一篇篇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教案就“新鲜出炉”了。

多条道路上“华山”

勤奋的学习保证了她授课内容的前沿、丰富和实用。做为一名教师,李晓珊知道,光有扎实的知识还不行,还必须会教、善教。要教好学员,就得了解学员,有的放矢,量体裁衣。她所面对的学员,既有复退学员,又有在职职工,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为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她在教育中尽量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启发诱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并经常把理论要点、操作要领等编成顺口溜,画成示意图,或做成表格、印成卡片,使学员学起来轻松、容易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晓珊认为:只有让学员对课程感兴趣,才能真正保证培训质量。为此,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加大现代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比重。不仅如此,在教学中她还不断探索,多次征求学员意见,加强与其他同事同行学习、交流,“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换位思考法”、“模拟演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都被她运用到教学中,给学员带来一次次惊喜。“好像置身于工作现场,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然后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难题。”学员任哲最喜欢“模拟演练法”,“不仅是老师教什么我们听什么,而且是我们自己在思考:我要学会什么才能满足运输一线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李晓珊更注重学员实作能力的培养,她根据课程进度,适时安排学员到基地实训室和现场进行实际参观学习的实际演练,使学员理论和实践能到了很好的结合,大大缩短了学员上岗后的适应过程,受到了多家送培单位的好评。

“华山不止一条道,只要用心,多想办法,多实践,就可以用多种方式,帮助学员更快更便捷地登上顶峰。”李晓珊在教学后记中如是写道。

                  亦师亦友亦真情

“亲其师,信其道。”李晓珊把孟子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更把参培学员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培训期间,她对于学员在参培期间的饮食、住宿等情况也非常关心,对从外地来郑的学员经常提供一些贴心便民提示和出行指南等。遇有年龄偏长、患有慢性疾病或因水土不服而引起身体不适的学员,她总是格外上心,时常去宿舍看望这些学员,嘘寒问暖,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困难。学员虽然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郑州职工培训基地参加培训,但是也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学习之余,她还积极组织学员进行篮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她带的班,学员学习积极性、出勤率、合格率都一路领先。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12年,她荣获基地“十佳教学能手”称号; 2014年获得“郑州铁路局优秀培训师资”称号。

在荣誉面前,李晓珊她并不满足现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职工培训这条路上,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