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军
年年春运年年热,但2014年春运并没有成为众矢之的,虽然抱怨尚存,但较之往年明显减少。旅客人数多了但铁路负面形象少了,铁路自信多了且职工负情绪少了。这得益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不断提高的旅客素质,尤其是铁路践行让旅客“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的承诺。
“三个出行”是中国铁路总公司适应市场化改革,努力打造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企业的切实举措。这一举措虽发轫于春运,却在春运圆满结束后越发显出它的巨大作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旅客对“三个出行”的点赞就是明证。从既有效果看,“三个出行”硕果累累。从长远看,“三个出行”不应只是一时之风,它不是单纯任务、单项活动、单个政绩,而是需要常态化坚持下去的惠民工程。
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人命关天问题上,任何解释都是乏力的。安全问题始终是高悬于铁路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饭碗工程”搞不好,就谈不上什么出行幸福。任何岗位的疏忽麻痹和非标准化、非规范化作业,都可能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安全始终是铁路的永恒主题。因此,铁路实现“三个出行”常态化,最重要的是将让旅客“安全出行”坚持下去。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收入增长,国人对于出行的满意度要求也水涨船高,尤其对于“方便出行”“温馨出行”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不断攀升的高铁上座率就是活例子。因此,打造铁路优质服务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和历史的必然。而“三个出行”则是提高铁路服务质量的关键一招,它需要像血融于水似的融入铁路职工的日常工作中,成为铁路服务的理念和工作标准,而不是一时之策。
“三个出行”常态化管理需多管齐下,形成合力。这既需要用望远镜来前瞻规划,又需要用显微镜来把握细节。首先,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勇担当”,要撸胳膊挽袖子亲自上阵,不能挑挑拣拣、拈轻怕重。群众看党员,职工看干部。“三个出行”的成效几何,与领导干部息息相关。其次,岗位践行要切合实际“见实效”。铁路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必须因地制宜、因岗制宜,将“三个出行”的每项工作分解落实,从而体现岗位特色,化为实际效果。此外,督促检查要“动真格”,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对于达不到或不符合“三个出行”要求的,要立行立改,做好协调保障工作。
为实现“三个出行”常态化,总公司出台了专门意见,这是旅客乐见的,但旅客更关心实际效果,关心每次出行是否放心、舒心。对于“口惠而实不至”的应景式允诺,旅客越来越不买账。因此,“三个出行”绝对不应成为摆设,它贵在坚持,它是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的“进行曲”,不是“休止符”。一句话,践行“三个出行”承诺,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实践过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