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公司万宁信号车间现有员工62名,平均年龄不到26岁。近年来,他们在车间主任王刚的带领下,奋力打造“学习型、安全型、技能型、和谐型”团队,确保了车间安全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青春与回忆
“那时,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总有干不完的活。很紧张,但内心充实得很!”王刚告诉我。
他是粤海公司万宁信号车间的主任王刚,是海南东环高铁K64至K289间二百二十多公里信号设备的大管家。家大业大是好事,因为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干事业的大平台,但是要真正干成事,你则必须付出超常人的心血和汗水。
这一点,王刚深有体会。
二月面临春运大考;四月博鳌亚洲论坛是重头戏,准备工作在此前两月就已经开始;六月安全月,围绕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安全大检查;七八月,暑运迎来新一轮的运输高峰,随之而来的是直至十月底结束的秋季设备鉴定;年终是总结性的劳动安全专项检查活动……
以上,是公司信号车间的常规例行工作。而最能展现一位车间主任能力、魄力和工作热情的,则是这些规定动作之外的“自选动作”。
安全是铁路的永恒主题,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在粤海公司,抓安全生产,一直都是党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安全生产,王刚一手推出了“设备检修巡视细化法”:将日常的各项工作细化到个人,严格执行准标化作业。车间全体干部和工区工、班长,利用每月一次的设备质量安全计表评比的机会,到各个工区进行交叉检查,检查设备检修维护是否到位,检查生产过程中是否有违章违纪现象。通过不间断地检查,车间在安全关键点相继设立了青年监督岗和青年安全示范岗,并利用班前会进行相关的布置。这一系列举措,很快就在广大青工中形成了讲安全、重安全的浓厚氛围。
长期以来,“道岔无表示”故障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引起的。所以,对于日常维修、巡视一定不能放松。天天敲打“让标准入心,让标准成为习惯”:螺杆的紧固,须达到力度,但又不能过;间隙标准要时刻把握;油润,看似简单,也有技巧。只要掌握了方法,坚持走好每一步,我们的设备就能做到安全可控。
自海南东环开通以来,信号设备逐步走上正常、稳定,员工队伍建设颇有成效。在他的带领下,文昌信号工区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海南省工人先锋号”。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王刚被授予“海南省优秀青年”、广铁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安全标兵”称号。但是,回忆起曾经的辉煌,王刚更愿意说的是这一群一路陪伴着他的伙伴们。“工作上我们互相配合,有困难时我们彼此鼓劢加油。为了做好工作,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变化是这样产生的
王刚生长的衡阳,在古代被称为“雁城”,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曾是这片土地上不变的交响。而对这片养育了自己的苍茫大地,王刚的心中一直充满感激,因为,这一切让他从小懂得了珍爱生活,并让他的血液和骨髓中,从此具有了雄风万里的豪情与直面生活重压的坚强和义务反顾。
2010年10月,他来到了万宁。刚成立的车间,每个信号工区只有六、七个人,真正能干活的,不到三个,其他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小毛孩。更让人操心的,是好多刚招进来的新工专业还不对口,压根就没有一点基础。每个工区仅有的两个主力,也是来自国铁,全车间没有人接触过先进的高铁设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刚那时的心情,只能套用如今的一个流行词:压力山大!
也正是这种压力,激发了王刚天性中那种雄风万里的豪情,既然来到了东环,就要在这里生根发芽。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战斗力,便成了王刚那时最大的奋斗目标。他深刻认识到员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和生产任务完成的高低。期间,面对全新的高铁信号设备,他苦心钻研,率领大家创造了当月组队、当月培训、当月形成战斗力、当月接管新设备的记录。
那年,他带领工区不分白天黑夜的进行区间设备整治。白天手把手的教新工如何使用工具、仪表,如何测量基础数据,如何注意上道作业的人身安全和劳动安全等等。当时车间没有司机且没有员工会开车,万宁、陵水二个地区,为了提高效率都是多点作业,新配的车在不到半年就开了三万多公里,且基本是夜间行驶的。那时最困难的是零晨四、五点钟时,在高速公路上作业完毕的伙伴们在车里鼾声大作,他仍要撑着眼皮,坚持转动着方向盘,一定要把大伙平安带回工区。
2011年8月,王刚调到文昌线路信号车间主持信号工作。当时正逢温涌线“7.23”事故,铁路面临的安全形式相当严峻,全国大范围开展设备安全大检查大整治。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一心扑在工作上,实现了某知名服务热线的承诺“365*24不间断报务”。他作风硬朗而细致,坚持车间制度建设、人才培训、设备保养一手抓。他率领攻关小组,完成了设备的升级改造工作。
2012年9月,公司机构改革,他又回到了万宁,不过这次肩上的担子更大了。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每年都有应届毕业生分到车间。如何让青年们更快、更好的掌握信号工的基本技能,一直是王刚费心思量的问题。思考的结果是,打破以往只由工、班长讲课的常规,让工区全体员工轮流讲课,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车间整体把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想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包保干部定期到工区参加业务演练,帮助员工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新入路的青工干起活来渐渐有了点模样。王刚每到一个工区,就带领大家解决技术难题,开展应急演练,打扫卫生。逢年过节,他必定要和自己的员工在一起。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来袭,给海南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他和同事们被困在办公室,和大家一起啃干粮度日,通过手机联系工作,风一停立马组织大家对设备进行巡视,确认设备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员工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大伙也从刚开始的不敢动手、不想学,发展到干一行、爱一行。从2010年至今,车间参加各级组织的技术比武,多人拿到了名次,车间全体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到现在大家心里有底了,维修作业也更加到位了,劳动强度也逐步减轻了,单独值班时和处理应急情况时也游刃有余了。
他常强调,不求每一个脚印都能闪光,但求每一个脚印都能坚实!虽然现在大伙都能适应深夜的作业环境,但毕竟谁也不愿意过黑白颠倒的生活,今后在维修经验继续提高、设备持续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天窗点,是我期盼的下一个目标。今年2月,王刚调任万宁信号车间书记。知道这个消息,大家都很庆幸。“幸好他还在我们车间!”有人如此感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