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为唐车技术人员向清华师生介绍高速动车组产品特点。
图二为清华学子在铝合金车体生产线参观。
本版图片均由张洋摄
吴双 雷金松 陈志扬 彭靖淞
2月18日至19日,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的组织下,清华大学求是学会有幸参与了 “走进央企”系列活动。作为 “清华学子北车行”寒假实践支队的队员,我们走进了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第一线,与工人零距离接触。在分组与一线工人交流访谈的过程中,新一代国企工人 “技术先行、严谨沉稳”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言辞中自然流露出的 “技术先行、实干建厂”理念,更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已在唐车工作了37年的张东义,是我们小组的第一位访谈对象。在唐山大地震中,1768名唐车职工罹难,留下了一批幼年失去双亲的孩子。年仅14岁的张东义就是其中一员,他成了一名孤儿。在厂里的安排下,这些孩子先是到子弟学校读书,毕业后直接进入唐车工作。今天,张东义已经是一位科研型工人,是唐车的高级技师、拔尖A类人才,他教出的技术工人屡屡获得省市级奖项。张东义的人生并没有因为唐山大地震而失去光彩,反而在唐车的扶持下,与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接下来,我们与唐车产品研发中心研发一部业务经理欧阳立芝进行了交流。欧阳阿姨看起来与我们的父母年纪相近,和蔼可亲。她1995年大学毕业后进厂,从一线的生产工人开始干起,在铁路客车空调检修车间工作了7年。后来由于产品研发中心人手不够,她被调到研发中心工作。2005年,她赴德国参加培训,半年后归国,继续回到研发中心工作。2009年,唐车研发CRH380BL型动车组列车时,她临时被调去负责列车空调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前前后后,她的岗位换了十多次。对于技术人员而言,每一次岗位变动就意味着放下一切经验从头学起。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一心钻研原有领域、不断强化优势的做法,不是更有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吗?
欧阳阿姨这样回答: “我的性格就是遇到什么都想学,学会就要干好。”因需而学,这是她给我们的答复。唐车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或许就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不计个人得失、以公司发展利益为先的员工。对于唐车人,是“到厂里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对于清华人,对于每一个拥有中国梦的年轻人,就是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毕竟只有祖国这个大家庭好了,每个人的小家才能好。
苏健,唐车总装配一厂配管中心班长,高级技师,中国北车 “金蓝领”,高速动车组关键制动配管工序带头人,曾获第14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特别奖。我们本以为采访这样一位头衔长长的 “大人物”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实际上并没有。苏师傅看上去和普通唐车工人差不多,平和稳重,话语不多,总能用简洁的话表达清楚自己想说的内容,不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我们的访谈因此变成了一场愉快的聊天。
谈起当时新型动车组的试制过程,我们很好奇,苏师傅这个普通工人是怎样破解这一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的?苏师傅真诚地笑着说: “我主要是做试验,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查资料。” “就这么简单?”我们很诧异。后来我们了解到,苏师傅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多年来通过不断自学,早已熟练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知识,技术水平不亚于专家。听似轻巧的一句话,他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论是唐车的技术攻关,还是我们的科研学习,都需要苏师傅这样踏实肯干的实干家。
最后,我们与 “连续接线7万根无差错”的女工刘莉莉进行了交流。她也是当年前往德国西门子公司学习的580名技术工人之一。她认为自己在西门子学习的最大收获不是技术,而是一丝不苟的工作理念。有一次,德国老师让她将一根10米长的导线剪成10段。她采用不断对折的方式,眼看就要完成了,没想到老师说了句: “Stopit! (停下来!)”经过解释她才明白,这种对折方式产生的弯曲会大大降低线材的性能。后来她回国后参加技能表演比赛时,所有选手中唯独她剪线时是挨段剪的。她在日常接线操作中,每个线头都要经过5次检查,保证接线的正确率。她的这一做法在唐车推广后,使唐车接线这一工序的正确率高达99.999%。这样的做法在外行人看来严谨到有些折腾,但正是这种严谨,才能保障飞驰在中国大地上的高速动车组安全运行。严谨,为中国梦的提速保驾护航。
“学习创新,技能报国,为中国梦提速。”这是 “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唐车不同岗位的工人身上分别表现为坚持、无私、实干、严谨等品质,归根结底,就是要做一个心系祖国、踏实做事、严于自律的人。每一个清华人也应该按照这一标准时时自省,不辜负祖国的重托与人民的期望,这样才能与千千万万唐车人一道投身祖国建设的时代洪流,创造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