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 李静

春运期间,每天8时,左春秀准时走进位于郑州站站前广场南侧的一个志愿服务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请问,这里到客运南站坐几路车?”

“可以坐81路,站牌就在服务站后面、广场的西南侧,瞧见没?邮局门口那里有81路。”

服务站的窗口前不时有旅客前来咨询,他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左春秀一一耐心解答。

左春秀今年已经82岁了,是郑州站的一名离休干部,也是一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

“我参加了60年的铁路春运,比起以前,这些年的春运越来越不像春运了……”看到,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刚分到车站那会儿,这里只有四五间瓦房,没有候车室,每天接发6趟列车。”左春秀向描述20世纪50年代的郑州站, “那个时候坐火车的人特别少,6趟车也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1956年,新站建成使用,设计新颖的站房让左春秀大开眼界。

到了20世纪60年代,郑州站一天接发列车增加到30多趟。她告诉,那个年代,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没有电话,来往联络只能靠口头喊、喇叭传。

“后来,出行人数慢慢增加,候车厅里黑压压一片返乡的人,大多数都是知青。”左春秀回忆着。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奔向经济发达地区。20世纪80年代的铁路春运,火车趟趟超员。只要火车一到,旅客就往车厢里挤,经常因为车厢里的人太多而关不上车门。

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一票难求成为铁路春运的一大特点。

“广场上没有下脚的地儿,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全是人。人最多的时候,旅客堵住了进站口的通道,有票的旅客也进不了站,我们每两分钟就要去进站口疏导一次。排一天队买到车票的旅客是幸运的,还有很多人买不到车票,不能回家过年。”左春秀继续说。

河南是个人口大省,郑州站又是全国最大的旅客中转站,虽然车站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技术升级,但依然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现在的春运好了很多,旅客只要登录12306网站或拨打订票热线,就可以轻松买到火车票。售票厅里设有自动售 (取)票机,太先进了,我都不会用。你看,这样子哪像是春运啊!”顺着左春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购票、进站等区域均未出现排长队现象,秩序井然。

从只有四五间瓦房到先进的站房设施,从窗口售票到方便快捷的自动售 (取)票机售票,从一天接发6趟车到现在春运每天接发400多趟车……左春秀感受着铁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虽然出行的旅客越来越多,但是秩序却越来越好。高速铁路网的加入、火车票购买渠道的增加、车站实施的各项便民服务举措,让旅客出行更加安全、方便、温馨。

目前,郑州站是全国唯一的 “绿皮车”、快速列车、动车组列车和高铁列车并存的特等客运站,是高铁网“米”字形的枢纽,它的发展史正是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缩影。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左春秀见证了60年铁路春运的历史变迁。

1989年,左春秀从郑州站纪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人退了,可她脑海里如织的人流、忙碌的场景没有“退”。

离休后,她自发组织成立了老年义务服务队,20多年来,先后发动150多名老同志为旅客义务服务。她还牵头设立了困难旅客帮扶基金,先后为旅客垫钱3.6万多元,帮助旅客解决各类难题2万多件,被誉为 “铁道线上的活雷锋”。

“那鼎沸的人声,是她最爱听的‘音乐’;那潮水般的人群,是她离不开的 ‘海洋’。郑州站里,白发祖母和她的老伙伴纾解着旅客的烦忧,也享受着助人的快乐。”2013年1月7日,左春秀被 “感动中原”颁奖晚会评审委员会评为2012“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铁路养我一家子,我养铁路一辈子。我们一家八口都在铁路工作,他们和我一样都有一个铁路梦,那就是旅客到站买票、随到随走,出行环境更好。”左春秀为了这个梦想在继续前行。服务站里,她用真挚微笑和热情服务感动着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