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供电段阳城供电车间阳城接触网工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八甲口小镇边上,担负着亿吨煤运通道侯月线嘉峰至磨滩K147—K182正线35公里的牵引供电任务。管内最大的特点就是山多、桥多、隧道多,13座隧道串联起了整个辖区的设备,最长的桃坪隧道长达4233米。由于地处山区,海拔高,气温低,每年进入冬季,隧道渗水会造成大量结冰,如果不及时清除,则可引发冰柱短接供电设备,造成接地跳闸,影响供电,严重时可造成断线事故,中断行车。所以每年冬季,打冰工作就成了工区的第一要务。

根据2013年入冬前的调查统计,管内13座隧道其中的12座隧道有渗水现象,渗水点多达92处,其中在带电体附近的就有70多处,随着天气的变化,渗水点随时可能改变与增加。由于山区内汽车不能到达,所以必须在区间设置打冰点,安排打冰人员驻扎在区间进行打冰。结合打冰特点,工区成立了专门的打冰队,下设四个打冰组,分别驻扎在桃坪、阳城、南庄、磨滩四个点上。

作为供电人,即盼雪,又怕雪。盼雪是因为下雪能改善空气质量及干燥的气候,对庄家的旱情也大有缓解,怕雪是因降雪会降低气温,增加渗水量及渗水点,任务会大大加重,设备及人身安全也要经受一次严峻考验。这个冬季的第一场雪姗姗来迟, 2月5号才到来。虽然来的迟,却是三年来最大的一场雪,雪厚度达到15公分以上,连续三天了,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2月8号中午,我带了点吃的东西,乘坐每天唯一的一趟通勤车来到管内最艰苦的打冰点——南庄。南庄是个临时停车点,没有站台。一下火车,就看到打冰组长焦永治站在线路外。看见他,我就有一种放心的感觉。焦永治,36岁,个头不高,但结结实实的,家在三门峡,1996年参加工作就来到了侯月线阳城接触网工区,在工区属于是个默默无闻,干工作尽心尽职,从不挑剔的职工,话语不多却是个多面手,外号万能焦,担任过工具及材料员,能操作电焊机、砂轮机及台钻等各种特殊设备。由于责任心强及个人请愿,连续五年,他都被安排在这个最艰苦及任务最重的打冰点。本来昨天就该休假了,但由于下雪,在春节值班后,他又主动留了下来。我知道,他是不放心设备的安全。

南庄打冰点位于柏枝与南庄隧道口之间,常驻4人,住的是侯月线开通时工程队遗留下的房屋,没有门窗,职工们用棉门帘及硬纸板简单遮挡后就住了下来。两间房屋,一间住宿,一间做伙房。房间背靠大山,前面是铁路,右侧山坡下是河流,与之相邻的还有工务上一个小工区以及河对面一个小村庄。

走进伙房,在简易搭起的石桌上就一个电磁炉,一套简单的灶具。墙上挂着两包挂面及几颗土豆,一颗白菜,还有六、七个馒头及几包方便面。由于刚过完春节,节前车间给送的米、面、油、蔬菜已经吃的差不多了,打冰队员小王告诉我,明天早上打完冰后,可以坐火车到阳城,再买一点过来。

简单看了伙计们的吃住及备品后,焦永治告诉我,由于下雪,山路封锁,平时村里送水的山轮车不能过来,准备出去抬河水,预留了一点吃喝用水,洗漱的水得去自己找。

带着两个水桶,出门走下山坡,来到河边,有一个伙计们自己挖的水坑,靠河水渗过来后取用。一个水坑的水舀完还不到一桶,焦永治又装了一桶干净一点的雪,说回去烧化了晚上洗脚。

山里边刚6点,天就完全黑了。晚餐是我带来的菜做的,一个蒜薹炒肉,一个青椒炒鸡蛋,熬一点稀饭,馒头回蒸一下就行了。吃饭的时候伙计们都没有多说话,我知道,这是长期在山里边所养成的习惯。此时在山外边,当大家都还沉浸在过春节的气氛中的时候,而在这个大山中,还有一批铁路人在默默地守候着。

晚上由于我的到来,床铺不够,职工小常和工务工区关系不错,就出去借宿了。才8点多,小王和小张就早早钻进了被窝,拿着手机不停的在翻动着——在这山沟里,没有电视,所幸手机还有信号,这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了,车间给配备了象棋及扑克牌,但他们好像不太感兴趣。这时候焦永治的电话响了,他拿着手机走了出去。回来时,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还是老婆打的,问什么时候能回去。他告诉老婆,等这几天雪化完了,气温回升,结冰少了就可以回了。我心里有点酸楚,知道他来上班快半个月了,妻子身体一直有病,一个人在家还带着孩子,的确不容易。

夜里9点,焦永治在做完一天总结,准备好第二天工作票,检查完电器、门窗后也上床了。我只脱了外衣,穿着毛衣、毛裤就钻进了被窝,我知道,虽然有两床被子,一个电暖气,但在这山沟里,夜里还是暖不热被窝的。

躺在床上,根本没一点睡意,听着外边的风声、河流声,还有偶尔一两声火车进出隧道的鸣笛声,心里总有一点愧疚,除了刚才安排工区明天想办法给这里送点水及吃的东西外,我无力再为他们多做点什么。

一晚上都在迷迷糊糊中熬过,早上六点感觉被窝还是凉的,这时候焦永治已在叫大家起床了——一天的工作就要开始了。

早餐是一成不变的方便面,方便快捷,不到三十分钟,五个人就完成了洗漱及吃饭。

六点半,室外气温零下10度,开始列队分工,按程序宣读工作票,布置安全措施。一切都在程序化进行,小张和小常测量打冰杆,小王检查对讲机、照明工具,焦永治监督及复查。

七点钟,开始出动,外边还飘着雪花,山间没有一丝光亮,道路还不太清晰。临上线路前焦永治又对负责两端防护的小张和小常交代了一下安全要求,一定要精力集中,不能侵限,棉帽儿要打开,对讲机处于通话状态。

南庄打冰点负责柏枝、横岭、金滩、杜河四个隧道的打冰任务,全长6公里,因为雪天道路湿滑,行走困难,加上打冰、避车,来回12公里要走3个小时。

走上铁路桥,在雪光的映衬下,光线逐渐亮了起来,两端是隐隐约约的隧道口,脚下是湍急而过的沁河水,大山罩在雪漫之中,人仿佛走进了一副水墨画间。还来不及感受周边的环境,一道顺河流而下,夹着雪花的山风便吹进了衣领,瞬间一个冷颤而来,我裹紧衣服,深一脚浅一脚地加快了步伐,紧随焦永治身后,不敢掉队。

经过十五分钟的跋涉,来到第一座隧道——柏枝,此时由于艰难奔走的缘故,身上反而感觉汗津津的,棉帽内的热蒸汽加上脸上的冰凉,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柏枝隧道全长700米,在侯月线上属于小隧道,但却是这个打冰点渗水点最多、结冰最快的隧道。根据焦永治的经验,他告诉我,直接到14号定位处,那里是第一个结冰点。进入隧道约300米,在头灯的照耀下,果然在14号定位上方的隧道壁上,看到了分布着6根冰锥,约300mm长,其中一根还在承力索的上方。在联系好两端防护,确认无车通过后,小王迅速将打冰杆连接了起来,戴上绝缘手套,在焦永治的监护下,熟练地举起打冰杆,选择好合适的位置,避开带电体,仅两杆,就除掉了6根冰锥,看来他也是一名熟练工了。打完这一处冰,我的心往下放了一点,我知道,至少在今天,这个渗水点安全了。

下个渗水点在20号,刚收好打冰杆走不到50米,就得到防护人员的信息,上下行均有车通过,小王迅速将打冰杆顺线路放置在隧道壁下,同我和焦永治躲进了最近的避车洞。关了照明灯,四周顿时漆黑一片,狭小的避车洞距离线路就一米之遥,高速通过的列车旋带着疾风瞬间又把身体吹了个透凉。

一路上,除了监护打冰,焦永治不停地在提醒着打冰队员,要注意脚下,防止滑到、踏空,注意避让列车,打完一处冰还要用抹布再擦拭一下打冰杆,防止绝缘强度的降低。

8点40,在除掉27根冰锥后,终于走出了杜河隧道,下个打冰范围属于磨滩点的,由于两个隧道中间有一定的距离,我没能见上那一组打冰人员。

返回的时候,焦永治一直在抬头观察着设备,我知道,他们打冰队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设备巡视。

走回打冰点的时候,已经10点10分了,开完收工会,我得坐上山(侯月线上人习惯称去单位为上山,回家为下山)的车回车间了。交待完注意事项,挥手和伙计们告别,明天,还想去看望磨滩点的伙计们。

临上火车,回首又看了一眼打冰点的两间房屋,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在这个基本与外隔绝的大山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有一批铁路人默默地守护在这里,守护着他们赖以生存的设备,还有他们的职责。

17年了,阳城打冰队在山里坚守了17个冬季,没有发生过一件因为打冰不及时而造成的跳闸及设备故障,这就是我们的打冰突击队,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有的只是无私的贡献奉献,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换来的是侯月线亿吨煤运通道的安全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