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间开行旅客列车。

从这天起,中国 “走西口”的重要窗口之一——霍尔果斯,将书写国门新篇章。

古丝绸之路驿站焕发青春

2012年12月22日,中哈霍尔果斯至阿腾科里铁路口岸通车运营之前,霍尔果斯口岸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1881年,中俄签订 《中俄改定陆路通商章程》,把霍尔果斯确立为两国间的正式通商口岸。此后,霍尔果斯作为国家的对外通商口岸,在新疆的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的援华物资从这里运至战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苏关系友好时期,霍尔果斯成为中国西部中苏贸易最主要的口岸。之后,中苏关系恶化,这里的对外贸易一度中断。

1992年8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政府同意该口岸向第三国开放,允许第三国人员、交通工具和货物通行,该口岸成为长年开放口岸。1993年至1996年,中亚各国以及俄罗斯的客商大批拥向霍尔果斯口岸。这里客商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呈现出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热闹景象。

2005年7月5日,中哈两国政府签署了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管理活动的协定》。2006年3月17日,国务院下发 《国务院关于中国—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有关问题的批复》,对合作中心及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优惠政策等做出明确的批复。

随着一年前中哈霍尔果斯至阿腾科里铁路口岸通车运营,霍尔果斯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 “向西开放的前沿”。

旅客列车为草原送来春风

受益于中哈霍尔果斯至阿腾科里铁路口岸通车运营,霍尔果斯口岸越发热闹起来。2013年,前往霍尔果斯的中外游客呈持续增多态势,每天达万人以上。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那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通过霍尔果斯站职工的讲述,了解了这首 《草原之夜》的由来。

1959年春天,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赴新疆拍摄纪录片 《绿色的原野》,拍摄的地点选定在霍尔果斯可克达拉农场。

这块美丽的土地,这里勤劳、淳朴、能歌善舞的人民,这里的一切,都令导演张加毅赞叹不已。他激动地写下《草原之夜》的歌词后,交给作曲家田歌,田歌仅用40分钟就创作出这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名歌。

1991年, 《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 “东方小夜曲”,拉近了可克达拉草原与世界的距离。随即,这首歌红遍大江南北。

20世纪50年代,新疆的交通不发达,可克达拉草原上的小伙子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都很难寄出去。可是如今,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间开行了旅客列车,为草原送来了春风,可克达拉草原上的小伙子乘坐着列车,可以去找远方的姑娘。

铁路职工擦亮窗口迎旅客

霍尔果斯站是霍尔果斯口岸的窗口单位。在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旅客列车开行前夕,车站职工擦亮窗口,准备迎接中外旅客。

该站客运车间制定了客运设施设备管理办法、客运车间日常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点管理办法,客运各场所表、簿、账册均已建立健全。他们还完善了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办法及应急预案,组织客运职工多次参加应急处置培训。

同时,该站出台了 《客运各岗位防火责任制及消防巡查制度》。在现场看到,客运各场所消防标识明显、消防通道畅通、消防器材完备。

12月24日清晨,霍尔果斯飘着雪花,但霍尔果斯站站前广场上却是干干净净。

走进霍尔果斯站客运站房,窗明几净,一切井然有序,候车区的座椅整齐地排列着。

霍尔果斯站的17名客运工作人员均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22岁。

新站、新人、新气象,客运职工们很早就投入到繁忙的筹备工作中。她们收集资料,到乌鲁木齐、伊宁等站学习业务,每天参加接发旅客列车模拟演练,微笑接待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各族群众。职工们表示,要用心、用真情,塑造铁路客运工作者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