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的列车飞驰在陇海线上。铁路两旁的树林、田地、房屋不断被甩在后面。辽宁本溪到青海西宁,两天两夜多,2500多公里的旅程。

从祖国的东北到西部,从钢铁之都到高原明珠,从辽阔平原到荒滩戈壁。小姜说,这是自己的选择。

小姜21岁,辽宁省本溪市人。是今年华东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去年10月初,在全国18个铁路局的校园招聘中,他选择了离家甚远的青藏铁路公司。而在这之前,他从未来过青海。

“为什么会想来青海工作?”记者问道。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身从一旁的行李箱里拿出了一盏红绿摇灯,它的样式老旧,黑色的金属握柄已经发白。“这是我离开家前,外公送给我的。”小姜说罢,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三代铁路人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姜的外公成为了沈阳铁路局工务段的一名职工。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的铁路人,自然是“肩扛手抬抡大锤”,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之后,他在毗邻沈阳的一个名叫福金五等小站做了一名普通的巡道工。“小时候我住在外公家,他抽空就会给我讲他们以前工作的故事,讲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讲他们渴了吃冰碴,饿了吃硬馍的故事。”外公的工人形象在年幼的小姜心中留下的深深的烙印。“我印象中,那些老一辈的铁路工人,就跟外公一样,攻坚克难,作风顽强,无怨无悔的奉献。

八十年代,小姜外公的四个子女都成为了铁路工人。那时,小姜的三个舅舅都常常跑车,每当看着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上下班时,他觉得舅舅们真是太神气了。但他们非常的忙,一年到头都在列车上检修车辆或服务旅客,很少有时间陪他玩。每当家人坐在一起时,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铁路,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安全。他记得自己还在上小学时,家人们就常常教育他说,铁路人的工作都非常辛苦,而且做工作必须有责任心。这些话对小姜影响颇深,也成为了他长大后做人的原则。

“爷爷那个年代讲的是苦干实干,创造的是从无到有。父辈们的年代追求的是安全正点,优质服务。而我作为个‘90后’,在铁路事业上也要有自己的追求。”高考后,小姜决定填报志愿为铁路院校。而在即将毕业时,他选择了去青藏铁路,“在铁路院校的四年的高校生活中,我的心中更加确定了,那条建设在蓝天和白云间的‘天路’,就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舞台。”

在与家人商量后,他们最终同意了小姜的选择。一家人含泪把他送上西行的火车。临别之际,已经88岁高龄的外公动情地对小姜说:“你的选择很正确,青藏铁路线是一条不断创造历史的铁路,是一条经济线、政治线、文化线。我们一家人虽然不能常在一起,但我们都是铁路人,心也就在一起。”

现在,小姜已经是西宁车辆段的一名新职工了。这天临近下班时,在职工宿舍,小姜时常拿出那盏红绿摇灯来握在手里,“就像握住爷爷的手一样”。因为年代久远,灯已经无法亮起了。但在我看来,它又是无比闪耀的,因为就是这样一盏灯,见证了小姜,背上行囊远别家人,去青藏铁路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见证了“铁路精神”在祖孙三代人手中传承和延续,更见证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愿为中国铁路再立新功的青春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