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站是郑州铁路局上海铁路局的衔接处,地处河南与安徽的交界,被人们称为是郑州铁路局的南大门。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方便,在这里却有这样一个“追梦人”。

他今年36岁,却在这里坚守了12年,从2001年上班一直从未离开过这个小地方,这里的每一条钢轨每一组道岔每一个螺栓都留有他的印记。他叫做徐文峰,秉承了所有养路人一贯的憨厚和执着,黝黑的脸庞却有着一双灵动的双眸,在12年的工作中,他时刻提醒自己,安全工作只有100%,没有99%,因为那缺少的1%,时时都会躲在暗处盯着你,你一打盹,它就会给你捅一个天大的窟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01年徐文峰和许许多多退伍的青年人一样,经过学校的培训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如今的郑州桥工段伊尹线路车间木兰工区当上了一名线路工,从此与工务结下了不解之缘。

打铁须得自身硬。作为年轻的线路班长,徐文峰深知这一道理。未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他把别人聚会、娱乐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系统学习了《技规》《安规》等规章制度,多次争取参加了段和路局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班,还结合防洪、防胀、防断等及季节性工作,带头参加工区和班组组织的实战演练。经过七年的艰苦历练,他的业务技能不断提升飞跃,2008年5月被提拔为工区班长至今。自从担任班长以后,他认为,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他在班组作业过程中,严格的落实“记名修”制度,坚持按标作业,每天施工完毕,都要对作业质量进行一次全面回检,查找质量不达标的处所,组织责任职工及时进行返工,确保施工质量。

 当走进他的宿舍时,你会发现,对于一个整天和脏兮兮的道岔钢轨打交道的养路人来说,这里的整洁干净,不仅令人感到有些意外和惊讶,豆腐块似的被褥是徐文峰曾经在部队服役时最美的留念。走到床头,正对床头的天花板上贴的尽是手抄版的《安规》《技规》等规章制度,当问起为什么要贴在天花板上时,他挠着头憨厚的说道:“我这人比较懒,喜欢躺着看书,贴那省事儿,躺床上睁开眼就看见了。”

97年,徐文峰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就已经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于一名老党员来说,他一直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带头作用。熟悉他的老职工都说:“小徐是个有心人,虽然资历不是最老的,但是进步确实最快的,干起活来,有股子咱们养路人的拼劲儿,天生就是干咱们这行的一把好手,我们这些老同志都佩服的不得了。”

养路工作,必须从毫厘做起,不允许放过任何潜在的隐患,“要多走一步、多看一眼、仔细一点、再仔细一点,因为安全工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职工小刘说这都是每次上道之前,徐文峰必须要跟他讲的。在今年的郑州桥工段技能比武中,徐文峰经过激励的角逐,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了新一届的段“技术能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2年来,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年轻的他看上去更加坚韧刚强,他一如既往的执着且有点倔强。为了梦想而执着,为了圆梦而倔强,他就是我身边最美的人—徐文峰,他的梦依然在继续,我们的郑铁梦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