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凡,但不平庸;他们珍惜天窗时间,争分夺秒干活;他们言行很普通,但却很感人。他们就是一直坚守在施工一线栉风沐雨、摸爬滚打,以高度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发扬着铁路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的工机人。年仅34岁,现任线路捣固车间维修一队技术员的施志华就是他们当中很典型的一员。

十一年的工作磨砺,蕴结了施治华沉静、坚韧与敬业的性情。2006年5月,青藏铁路西格二线的施工拉开序幕,面临工期紧、技术难、人员少、配合单位多协调难度大、任务重等诸多因素,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当时任维修一队班长的施治华主动请缨,带领着他的一班赶赴青藏全面负责西格二线施工。在剧烈高原反应和连续长途奔波的双重折磨下,疲惫不堪的施治华时常出现脑供氧不足、心肌缺血等症状。病倒在床上却想着现场施工,只要症状稍有缓解,他就服下一把抗缺氧药,吸上几口氧气,继续忍着身体的不适跑到施工现场,认真盯控施工每一个环节。

同年11月,施治华凭借在外局施工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一次冲锋在前,带领维修一队一班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哪个地方需要变更施工方案,哪个位置影响施工需要协调,他都详细的记录在笔记本上。全线的技术数据和施工方案他都了如指掌,并主动与相关单位沟通,针对性地细化技术指导,优化施工方案,从而及时解决了浙赣线上海至金华区段间所有的技术难题。施工一直持续到元月,连续近一年没回家的他,依旧完全扑在工作上,为全国“4.18”大提速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线路捣固车间的机械设备不断增加,新职人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几年来,施志华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精兵强将。面对近两年的大学毕业生,他不仅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他们,而且注重工作中的引导和帮助,从一点一滴中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环境,融入到铁路建设的大潮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施工生产中。细心的他还经常帮助新分来的大学生消除畏惧和迷惘心理,教他们如何向老师傅学习,如何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取人所长补其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跟新职工面对面地讲解机械系统知识和机械车保养基础知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职工的业务技能,2012年,他组建的青工抢险队处理捣固车临时故障50多起,整车保养70多台次。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让火红的青春映射出更加绚丽的光芒,更诠释了青春真正的内涵——敬业奉献。(张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