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常一样,罗振右手指对着监控器屏幕,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辆数102、计长112.2、载重8160……身旁的褚志强罗振双手拿着货票,紧紧地盯着监控器。26岁的罗振和34岁的褚志强正在熟练地操作进行发车前各项准备,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

一个“湖南仔”、一个“内蒙汉”这对集宁机务段80后的电车司机,两年来他们牵引着近1300米长、总重10200吨的列车往返于呼和浩特至湖东346公里的铁路线上,途径30个车站、26个分相区、2座特大桥梁、6个隧道(最长的隧道1456米),安全行车12万多公里、累计防止各类行车事故20余起。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2007年走出学校的罗振,来到远离里家乡的集宁,这里的冬天零下二十多度伴着四级的风是家常便饭;夏天的干燥让脸上经常掉“雪花”;饭菜里面尝不到辣味;方言听上去像“天书”;熬了一夜,背着三十多斤重的乘务包回宿舍,整个身子都快散了架……南北的差异让“湖南仔”隔三差五就给家里拨电话,一说就是半个小时以上,挂了电话,捂着被子就哭。

慢慢发现,逢年过节和领导一起吃着饺子、聊着天,家的味道更浓了;车间干部提着辣味十足的湘菜,主动上门与他促膝而谈;师傅每次上车带的饭菜总有他的一份;大车们都向他拜师学湖南话,情切的叫“湖南仔”;工作中的疑虑发到QQ平台、微博里很快回复了……

领导的关心、父亲般的关爱、兄弟般的热情……点点滴滴的温暖让这个“湖南仔”不到半年时间变了,有事没事往单位跑;有空拽着同事打大A;给家里打电话的次数少了,接家人电话的次数多了;奶茶、莜面也成了他的最爱;学习业务的劲头更足了,每次跑车随身总是携带着小本,把跑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车上跟在师傅旁边仔细观摩、不断请教;车下学追在师傅屁股后面学实作;宿舍抱着各种规章、技术材料翻来覆去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湖南仔”四年完成了从学员、副司机到司机的三级跳。车队干部乐了,还给他布置下了新的目标:一年以后拿个技术比武奖杯回来!在去年全局机务系统技术比武中,由于实作环节中小小的失误,以2.2分之差摘得第三名。每次同事们都给他树大拇指,他只是笑着说“ 离第一还差2.2分,还需要努力。”把今年技术比武要夺第一的目标晒在了集宁机务段的微博上。

复转军人出身的褚志强工作十三年来,成了“老油条”,每天是“两耳不闻单位事,一心只管开好车”。看着搭档业务学习的劲头这么足,褚大车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一停车就拽着“湖南仔”讲行车经验、业务知识,以前只知道仪表、仪器、开关等部件具体位置及作用,却叫不上名字,现在部件名字说的可溜了,见到大车就“显摆”起来。大车们开玩笑的说“褚大车,处了个好搭档,现在会用英文说机车部件名字了”,一下班泡在了职工书屋内,一回家卯足了劲背规章,还在自己桌子的卡片上写着今年一定在技术比武中拿个名次。现在他们不仅成了工作中的黄金搭档、也成了生活中的铁哥们。段

“这里有我的事业,朋友,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里买一套120多平米的新房,把老家的女朋友娶进门,再把老爸、老妈接过来让他们享享福。”同样褚志强说出了这样的心愿:“准备给媳妇买辆车,接送女儿上学的路上不在受冻。”在草原铁路的千里铁道线上,他们不断在实现着自己的“大车梦”,也在实现着自己的“幸福梦”。

“行的越远、拉的越重、责任越大。‘湖南仔’和‘内蒙汉’只是集宁机务段68名担当万吨牵引任务的青年职工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背后是万吨大列,更是万吨责任!”集宁机务段集湖车队书记苏生云这样说道。(赵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