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川藏铁路最艰险的康定(新都桥)至林芝段预可行性研究工作已经展开,与之前开工的拉萨至林芝段和成都至雅安段相比,其难度更上了一个层级。

10月14日,一场针对川藏铁路建设的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现场座无虚席,会议大厅被挤得满满当当,许多旁听者站着倾听8位两院院士的主题发言。

这个中国科协2016年度批准资助的高端专题学术交流项目由中国铁道学会等单位主办,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在发言中希望有志于川藏铁路建设的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提前进行科技储备,汇聚全社会的科研力量和优质资源,一起协同创新,将川藏铁路建设成世界一流高海拔山区铁路。

群山阻隔,一路难通,横断山区成为通向“世界屋脊”的一道坎

川藏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经雅安、康定,在岗托跨金沙江后进入西藏自治区,经昌都、林芝、山南至终点拉萨市,全线运营长度1838公里,它的修建难度超过青藏铁路。

为什么这么难?我们不得不从四川西部、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说起。

还记得那艰险的川藏公路吗?它横穿横断山区,是揭示这一地区地质地貌特点最典型的路。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峡谷区,山与河是南北向的,路却是东西向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历险。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川藏铁路设计负责人林世金介绍说:“川藏铁路同样要面对横断山区这道坎,大渡河等6条大江从北向南并行奔流,把这里切成一道道深深的大峡谷,山岭和谷地的高差超过2500米。”

在横断山区修路,爬上去、降下来是一个必然的节奏,从海拔512米的成都到海拔3650米的拉萨, 1838公里的川藏铁路台阶式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万米。

面对中国最难山区的铁路,中铁二院总经理朱颖认为,山区铁路选线技术已经从地形地质选线发展到减灾选线阶段,川藏铁路遵循了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的理论和技术。

“在怒江附近大型滑坡地带和鲜水河地震断裂带,我们设计选线时都进行了绕避,另外精心设计了全面的防灾预警监测系统,特别是与中国地震局合作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环境风险防范的能力。”林世金说。

“四大挑战”考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先行者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这条天路,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

如今,川藏铁路面临四大世界级挑战: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中铁二院作为川藏铁路勘察设计的先行者,几代人发扬“四不怕”精神,编制了川藏铁路不同区段、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勘察设计文件和研究报告,启动50余项科研项目,为川藏铁路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目前,中铁二院已经基本探明了川藏铁路建设廊道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重大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探索了卫星光学影像、无人机测绘技术等现代勘察技术在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了地震、岩爆、风积沙、泥石路、峡谷风、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地质条件对路基、桥梁、隧道建设的影响;开展了高海拔地区植被复植试验,这些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川藏铁路勘察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成功应用于在建工程。

在主题报告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特别强调了川藏铁路要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对设计选线的影响。他说,线路途经多个差异巨大的地貌单元,以及高地震烈度区、山地灾害频发区等灾害集中区。选线选址需同时解决地形、地质、气候等综合性问题。

开放共享,协同创新,让智慧之光照亮艰难险阻的天路

这次会议是专门针对如何战胜川藏铁路建设面临的挑战而召开的首次大型学术会议,汇聚了各方聪明才智。大会特邀14位专家从不同进度、不同层面围绕川藏铁路建设作主题学术报告,王梦刷郑皆连、赖远明、杜彦良、崔鹏院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分别做了题为《重大工程项目的理念和方法》《川藏铁路适应性桥梁的研究》《寒区道路和隧道热力学特性分析方法》《重大工程服役状态与安全监测》《川藏铁路地质灾害防范》的专题报告。朱颖介绍了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理论与技术;中铁二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许佑顶提出了川藏铁路特殊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川藏铁路科技创新应以开放共享的视野,交叉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补充,共同攀登这座科技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福海在总结讲话中表示: 中国铁道学会将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群团组织优势,将会议形成的专家意见和交流成果向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凝聚全路科技工作者智慧,为川藏铁路建设助力!

在大会的总结发言中,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刘辉对本次学术会议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既是一次川藏铁路及相关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建设与研究的技术总结与交流会,又是一次谋划长远、共谋创新的动员会,还是一次迫切需要的高水平、内容丰富的学术会。

川藏铁路修建之路是漫长的,未来面对的困难更多,更意想不到,但科学的火把已经点燃,让我们手执它坚定地走下去,让智慧之光照亮前路,再写一段天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