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吉大地,银线飞虹,一条钢铁巨龙正蓄势腾飞。沈佳高铁沈白段(以下简称“沈白高铁”),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不仅是连接沈阳与长白山的一条快速通道,更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性工程。它蜿蜒于辽东峻岭与白山黑水之间,穿越高寒林海,跨过江河雪原,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的重托。

而赋予这条钢铁巨龙奔腾力量的,正是其核心系统——铁路牵引供电工程。它如同高铁的“心脏”和“神经网络”,直接关系着列车能否安全、高速、稳定地穿行于高寒林区。沈白高铁已全面进入试运行阶段,即将迎来开通运营。其背后,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以铁军之肩,在极端环境中扛起时代重任,点亮钢铁动脉的奋斗史诗。

中铁电气化局承建的沈白高铁吉林段牵引供电工程,线路穿越长白山脉腹地,沿线地形复杂、气候极端,有效施工期短、技术标准极高。工程规模宏大,包括新建牵引变电所4座、分区所与AT所数十座,架设接触网导线达683条公里。自2023年4月正式开工,至2025年6月启动联调联试,在800多个日夜中,建设者以智慧和汗水成功攻克高寒林区铁路建设的多项难题,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和管理创新:申报科研课题4项,获得省部级工法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QC成果奖1项及软件著作权1项。接触网导线展放精度达毫米级,牵引变电所送电一次成功率达到100%。

勇克极寒,林海雪原的“精准布线”

长白山脉层峦叠嶂,冬季气温可低至-35℃,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在这里进行牵引供电施工,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锤炼。

项目管理团队面临的首个“拦路虎”,就是极寒天气。低温导致机械性能下降、人员易发生冻伤,隧道内外温差大、空气湿度高,易造成接触网设备结冰。“我们的作业标准没有‘差不多’,必须是百分之百精准。”项目经理葛志伟在动员会上这样强调。接触网作为列车的“生命线”,其架设精度如有毫厘之差,轻则引发电虎影响取流,重则危及行车安全。

为应对严寒挑战,项目部创新采用“分段预配、模块化安装”的施工方式,在隧道内实行24小时两班倒作业制度,洞外则“见缝插针”抢抓晴天窗口。技术负责人邹毅回忆道:“有一次在零下二十多度的环境中调整定位器,工人的手套和扳手几乎冻在一起,仍坚持徒手完成微调。”青年工班长小王笑称:“我们这活儿,好比在冰雪里‘绣花’。”

此外,面对隧道群密集、站前工程滞后等不利因素,项目部果断实施“动态施工组织”和“立体交叉作战”,运用BIM及数字化装配技术,大幅提升施工效率。新一代智能化预配平台日均产能达腕臂300余组,实现接触网零部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轨道未贯通段,他们采用临时支架悬空布缆;在未交付区段,借助激光定位仪预调参数,最大限度压缩工期,保障工程整体推进。

毫厘之争,隧道深处的“匠心安装”

“向左5毫米…停12025年1月,在长白山深处的隧道中,专业工程师王么圈手持激光测距仪发出指令。新入职的小李低声询问:“误差范围不是5毫米吗?何必如此严格?”王么圈回答:“今天差一毫,明天就可能误一事。咱们手中握的是旅客的安全。”

这样的“毫米级”追求贯穿施工全程。2025年1月9日,在气温跌破-30℃的极端条件下,SD-1标段电力贯通线率先实现带电,标志着沈白高铁供电系统取得阶段性突破。由于隧道内空间狭窄、光线不足、粉尘浓度高,设备安装往往依赖人拉肩扛,犹如“蚂蚁搬家”,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极端精细的工艺。

为应对洞内恶劣环境,项目部将大型设备拆解为模块,在洞外预装调试后再运入隧道组装,形成“洞外预演、洞内精准就位”的作业流程,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每一颗螺栓的紧固扭矩、每一条母线的连接间隙,都经过反复校验和实时记录。老师傅感叹:“干了一辈子电气化,头一回见到这么较真儿的‘绣花’功夫。”

昼夜坚守,送电决胜的“万全之备”

2025年5月28日上午10时18分,通化西、白山东、仙人桥、松江河四座牵引变电所相继合闸,沈白高铁吉林段接触网一次送电成功!强劲的电流沿着银线奔腾,照亮了东北高铁新的脉络。

成功的背后,是长达数月的周密准备。“送电如打仗,胜负早在战前决定。”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关鑫这样形容。早在送电启动前,他就组织编制了《牵引供电系统送电启动总体方案》及十余个专项应急预案,细化到每一个操作步骤、岗位和责任。在方案评审会上,他连续发问:“遇到雷雨怎么办?”“通讯中断如何处置?”并带队进行数十次推演和模拟演练,确保人人熟悉流程、明确职责。

4月起,项目部开展为期一月的“隐患清零”行动,建设者翻山越岭,对全线设备进行“地毯式”排查。发现的问题一律建立清单、明确责任、限时整改。同时,积极与铁路局供电段、调度所、设计单位等十多家外部机构协调沟通,签订安全协议,理顺配合流程,为顺利送电奠定坚实基础!

送电期间,项目部创新实施“分区包保”管理模式,将全线划分为多个责任区,由项目班子成员担任“区长”,配备技术、安质和作业小组,实时汇报、统一调度。通过视频监控和通讯系统统揽全局,最终实现了一次送电成功、零失误、零缺陷的卓越成绩。

如今,一列列检测列车正沿沈白高铁崭新的轨道疾驰而过。其上方的接触网,以千万伏特电能为列车注入澎湃动力,宛如精准的琴弦,在车轮的拨动下奏响东北振兴的激昂乐章。这条钢铁“银龙”的背后,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建设者们以铁肩担当、以匠心坚守的奋斗成果。他们克服极寒环境,穿越密集隧道,以毫米级的精度、百分百的责任,织就了贯通林海雪原的电气化网络。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再次诠释了“雪原红雁”的精神内涵。

未来,沈白高铁将成为东北地区又一快速客运通道,显著缩短城乡距离,促进沿线旅游开发和区域经济协同,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劲、持续的铁路力量。而这一切,离不开每一位电气化建设者的付出。他们期待着这条凝结智慧与汗水的钢铁大动脉破晓而出,穿梭于白山黑水之间,为这片厚土带来新的速度与希望。(廉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