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C6512次动车穿梭在山河之间,车厢内一段因关怀而起的故事,正悄然串联起跨越时光的温情——乘警冯越一句“你多喝点水”,不仅化解了乘客王清的胸中郁气,更唤醒了他对母亲房士英的深切思念,而这份思念,早已凝结在王清字字泣血的《祭母文》中。
一、一个揉胸动作,牵动乘警心
列车平稳前行,乘客王清因身体不适起身走向车厢连接处接热水,胸口发闷的他,不自觉地用手反复揉捂胸口。这一细微举动,恰好被正在巡视的乘警冯越捕捉。“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冯越语气里满是关切。“心堵得慌1王清的回应带着疲惫,眼神里藏着难言之隐。“是不是没有带药?”冯越又问,王清却沉默了——他的“堵”,并非生理病痛,而是积压许久的悲愤郁气,是对母亲的思念与过往的遗憾交织成的结,无从言说。
见王清不愿多谈,冯越没有追问,只是放缓声音,像对待亲人般温和安慰:“你多喝点水。”,简单五个字瞬间穿透了王清的心灵……
你多喝点水,简单五个字。
像一根银针,祛除邪气:,
像一江春水,荡起涟漪;
像一片森林,释放氧气;
像一轮朝阳,温暖大地;
像一座丰碑,高山仰止。
二、一句家常叮嘱,联想《祭母文》
“你多喝点水”——就是这句寻常叮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王清记忆的闸门,也让他想起自己五年前写下的《祭母文》,那是他对母亲最深的念想:
《祭母文》·王清
娘亲房士英,苦寒渡一生。
文盲不识字,出口成章篇。
为人忠信道,做事良为先。
五十近得子,视为心上尖。
严教儿做人,棒打钢不成。
慈心柔如棉,烈性似火炙。
儿时一声唤,后背冒汗渍。
以古喻儿义,不作奸佞人。
思娘通性理,教儿怀仁义。
宁做志息士,莫为丢脸民。
慈心悲世者,心敬识孝迟。
读书学做人,何时慰娘心。
十六岁那年,王清患上甲症伤寒,却被误诊为感冒治疗十五天,病情不见好转。某个深夜,他高烧不退,意识模糊间,只看见母亲端着一杯温水守在床边,无奈又心疼地说:“你多喝点水”——那是目不识丁的母亲,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给儿子最真挚的安慰,就像《祭母文》里写的“慈心柔如棉”,柔软却有力量。
此刻冯越的话,与记忆里母亲的叮嘱完美重叠,与《祭母文》中母亲的形象深深呼应。王清猛地抬头看向冯越:藏青色警服衬托得她飒爽英姿,眼神里透着正气与沉稳,那份无需言说的安全感,竟像极了母亲当年默默守护在床边的场景。温暖与正气交织,瞬间穿透他心中的郁气,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胸口的闷堵感也奇迹般消散。
情绪翻涌间,王清下意识从衬衫空隙中,掏出了贴身佩戴的黄龙玉佛头——这是母爱如佛的精神载体,一直贴着心口佩戴。《祭母文》里写“慈心悲世者,心敬识孝迟”,而这枚佛头,正是他对母亲“慈心”的念想,是“母爱如佛”的暗喻,是他与母亲之间从未断裂的情感联结。
三、一面感恩锦旗,天意缘份深
那次乘车后,王清心中的暖意久久不散。为了找到这位“用一句话解开心结”的乘警,他四处奔走,从铁路部门到相关处室,通过多位领导协调,终于确认了C6512次列车乘警冯越的身份。他还意外发现,“冯越”谐音“逢药”——仿佛是天意巧合,冯越的一句话,就像一剂“良药”,治好了他积压许久的胸中郁气,正如他心中默念的:“无心生大用,一解胸中郁。天意遇冯越,列车警民情。”
随后,王清精心制作了一面锦旗,上面印着他写得“良言一句侠骨心,正气英姿警民情”锦旗内容,郑重地送到青岛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冯越警官的话,不仅解了我的郁气,更让我想起娘当年的好。这面锦旗,是感谢,也是对我妈一份念想的告慰。”王清说这话时,指尖轻轻摩挲着锦旗边角,仿佛在向母亲诉说这份跨越时空的温暖。
四、一份平凡善举,承载人间情
在铁路公安的日常里,冯越的故事并非个例。无数乘警扎根车厢,他们的工作里,既有处置紧急情况的果敢,也有像“你多喝点水”这样的细腻关怀。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像《祭母文》中“思娘通性理,教儿怀仁义”所传递的善意般,搭建起警民之间的情感桥梁——民警用“看见”回应群众的需求,群众用感恩回馈民警的付出。
正如青岛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负责人所说:“冯越的‘你多喝点水’,不止是一句安慰,更是对群众情感的尊重。当民警的‘看见’与群众的‘思念’共鸣,警民鱼水情就有了最动人的注脚。”
如今,那面锦旗仍陈列在支队荣誉墙上,红底金字熠熠生辉;王清的《祭母文》里,母亲的慈心与民警的善意,也在时光里静静交融。它们共同提醒着每一位民警:守护平安,不仅需要专业与责任,更需要带着温度的“看见”——看见群众眉宇间的疲惫,看见藏在细节里的情感,让警徽的光芒,不仅照亮旅途,更温暖人心,就像《祭母文》中写的“读书学做人,何时慰娘心”那般,以善意传递善意,以温暖延续温暖,让人性的光辉照亮旅程!(刘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