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施工现场,28 岁的工程

师张昊带领团队在 120 米深的海底完成了世界首次沉

管隧道智能对接;在川藏铁路怒江特大桥的建设中,

95 后技术员李雪连续 72 小时坚守在 4600 米的高空吊

架上;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的数字孪生实验室里,00 后

程序员陈默用代码构建起未来城市的神经网络。这些

年轻的身影,正在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工程技术干部

的精神内核:既有"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果敢锐气,更

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毅硬气,还有"敢教日月换新

天"的昂扬志气。他们以青春之我铸就大国工程,用奋

斗之笔书写时代华章。

一、斩关夺隘,踏浪前行的果敢锐气

古往今来,任何伟大工程的诞生都离不开破局者

的果敢决断。秦代李冰父子面对岷江泛滥的困局,果

断采用"鱼嘴分水"的奇思妙想,创造了沿用至今的都

江堰水利工程。这种破局者的智慧在当代工程领域持

续闪耀: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面对荷兰公司开出的 15

亿天价技术咨询费,总工程师林鸣带领青年团队毅然

选择自主攻关,仅用 3 年时间就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

知识产权的沉管隧道快速安装系统。正如《孙子兵法》

所言:"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这种果敢不仅是

技术突破的关键,更是战略定力的体现。

在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中,青年工程师团队面对"

凤凰展翅"造型带来的施工难题,创造性采用"三维坐

标法"进行钢结构吊装,将误差控制在 0.5 毫米以内。

这种果敢锐气在抢险救灾中更显珍贵:2023 年涿州特

大洪灾中,中铁三局青年突击队仅用 24 小时就抢通

了京港澳高速关键路段,用行动诠释了"关键时刻冲得

上去"的担当。当年轻干部们在 BIM 模型前果断推翻

既定方案,在地质勘探现场迅速调整设计参数时,他

们正在用勇气和智慧开辟工程建设的新境界。

二、不怕险阻,拼搏奋进的坚毅硬气

工程建设从来都是与自然险阻的较量。京杭大运

河开凿历时 1779 年,历代工匠在"水不通"的困境中发

明了船闸技术;明代长城修建中,工匠们用糯米灰浆

将砖石凝结成抵御外敌的钢铁防线。这种坚韧不拔的

精神在当代工程建设中一脉相承:川藏铁路建设者在

"地质博物馆"中开凿隧道,青年技术员们创造了单日

掘进 12 米的纪录;深中通道建设团队在台风频发的

伶仃洋上,用 8 年时间建成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

正如《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

种坚毅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意志的淬炼。

在青海玛尔挡水电站建设中,青年团队在海拔

4200 米的高原上连续奋战 5 年,攻克了深厚覆盖层筑

坝难题。这种坚毅硬气在科技攻关中尤为重要:北斗

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团队平均年龄 31 岁,他们用 20 年

时间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当年轻干部们

在盾构机操作室连续值守 30 小时,在无人区建立气

象监测站时,他们正在用汗水和热血浇筑工程建设的

基石。

三、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昂扬志气

真正的工程奇迹总是诞生于敢为人先的勇气之

中。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时,首创"敞肩拱"

结构,比欧洲同类桥梁早了 700 年;北宋沈括在《梦

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举而三役济",展现了古代工程

管理的智慧。这种创新精神在当代工程领域发扬光大: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团队研发的"空中大堂"系统,开创

了超高层建筑垂直交通的新纪元;北京冬奥会国家速

滑馆"冰丝带"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实现了碳排放趋近于零的突破。正如《礼记》所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创新不仅是技术的

进步,更是文明的跃升。

在雄安新区建设中,青年规划师团队运用 CIM 技

术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将智慧城市理念变为现实。这

种昂扬老气在国际竞争中更显珍贵:中国高铁技术从

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青年工程师们用 15 年时间完

成了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的跨越。当年轻干部们在

实验室里攻克"卡脖子"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出

中国声音时,他们正在用创新和智慧引领工程建设的

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工程项目领域的年轻技术干

部既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文明的传承者。他们传承

着"大禹治水"的智慧,弘扬着"两弹一星"的精神;他

们用 BIM 技术重构空间秩序,用智能建造颠覆传统模

式。当他们在港珠澳大桥上书写"中国标准",在川藏

铁路上镌刻"中国高度",在雄安新区描绘"中国未来"

时,他们正在用青春和热血铸就新时代的工程丰碑。

这正是:斩关夺隘勇者胜,踏浪前行智者先;千磨万

击还坚劲,敢教日月换新天。

(林赤喜 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 15 号线总承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