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杨 军 本报 柳新伟

作为西北地区的劳务输出大市,春节刚过,甘肃天水大部分务工人员便收拾行囊,匆匆踏上外出务工的旅程,很多人一走就是一年。早在30年前,就有大批的当地农民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大城市“淘金”。多年来,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火车站依旧熙熙攘攘,但如今务工人员出行越来越方便了,他们的“淘金路”越走越宽了。

新科技替代排长队

今年49岁的张芙蓉是天水站售票室的老售票员,从事客运工作整整31年,亲眼目睹了多年来务工人员出行的点点滴滴。她回忆说,那时务工人员出门的第一大难便是买票难,所有人都只能在人工窗口排队购票,1987年的时候天水站只有3个售票窗口。

“农村人买张票太困难了,城里人可以一大早来,但农村人就要前一天晚上排队。”有一年农历正月初五,下了一夜的大雪,整个天水银装素裹,与火车站外黑压压的排队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令张芙蓉印象最深刻的是,庞大的队伍中有3个裹着棉衣的青壮年,蹲在雪地里,他们前一天从礼县赶来,要买去乌鲁木齐的车票,已经排了一晚上的队。几个人冻得直哆嗦,但他们不敢也不能离开这支队伍,不然之前的辛苦就白费了。

如今,随着互联网购票的越来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动动手指便可购票。对于互联网购票的便利性,来自秦安县的成军夫妇深有体会。他们在春节回家之前已经买好了返程票。以前是儿子帮他们买车票,现在他们自己也学会了网络购票。

成军不禁感慨道:“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农民工也要跟上节奏,否则将寸步难行。”

据了解,今年天水站节后务工人员网络购票量占到了总售票量的65%以上,窗口售票量占比为26%。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购票的普及,排长队买票已经成为一道消失的“风景线”。

新时尚覆盖“老三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低,年龄在25岁到45岁之间,大多从事建筑、采矿等行业。无论远近,咸菜馍馍、编织袋、铺盖卷是那个时代人们出门必不可少的“老三样”。站前广场上、候车室里,打扑克牌是大家唯一的消遣方式。

现如今,编织袋变成了便捷式拉杆箱,旅客手中的消遣娱乐用品也从单一的扑克牌变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塞着耳机看视频、玩游戏、聊微信成了当下务工人员出行的新时尚。

32岁的杨春梅是一个怀着二胎宝宝的准妈妈,正在天水站候车室里和远在乌鲁木齐的老公微信视频。因为老公生意忙,今年她自己带着6岁的儿子回老家过年。“我20岁跟着现在的老公去乌鲁木齐打工,最早的时候在餐馆干过服务员,在路边摆过小摊,到现在开了一家理发店,真是感觉只要勤快,日子就会越过越好。”杨春梅言语间透着一股自信。

今天的杨春梅,俨然已不是当年外出漂泊的那个小姑娘了,而是一个穿着时髦、谈吐风趣的小老板。

新服务刷出新面貌

“绿皮车”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过去每年春运,硬卧改硬座,没有空调,超员严重,对铁路职工而言,劳动强度很大。说起这些,天水站老客运员赵敏不禁感叹时代变迁,铁路的变化太大了。

近几年,天水站不断完善硬件服务设备,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他们提前谋划节后务工人员运输,提前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政府部门联系,搜集地方劳务信息,掌握客流动态,适时申请加开始发务工人员专列。他们预留足够的务工人员团体票票额,设置务工人员专门售票窗口,划分务工人员候车专区,开辟务工人员团体进站绿色通道,最大限度为务工人员出行提供便利。

在客流高峰时段,天水站还抽调机关科室、车间日勤人员补充到安检查危、检票进站等关键岗位,做好宣传、引导、疏导工作。他们组织“小喇叭”服务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免费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行李物品助携、临时寄存等服务,改善广大务工人员的出行体验。

“现在务工人员都非常注意形象,很少能看到他们席地而坐抽烟、嗑瓜子、打扑克牌的景象了,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的现象也少多了。车站环境更好了,卫生更干净了,这些都是旅客自觉维护的结果。”天水站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谷江梅说。

30年间,一样的路,不一样的人。对于一批又一批的务工人员而言,这条路带着他们走出贫穷、走向富裕,领着他们在千里之外的他乡落地生根、成家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