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雪原上的“天窗”印记

2017-02-17 07:32:3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2月11日,元宵节当晚,在松嫩平原东部的哈尔滨市阿城区,火红的灯笼照亮了白雪覆盖的村庄。回头眺望着雪原上的接触网支柱,中国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部的80多名留守员工轻轻抖落肩头的雪花,记忆飞回到那一个个艰苦卓绝的“天窗”点。

一张高分的答卷

0时30分,闹铃响起。项目部尚志分部第一作业队的驻地亮起了一盏盏明灯。草草洗漱,穿好工装,准备材料,配齐器具,准备防护用品……1时30分,一支队伍从这个院子出发,融入朦胧的夜色。

工程车一路摇晃着,车上的人闭起双眼,这是他们小睡一会儿的最佳时间。发动机的轰鸣声,就是他们的催眠曲。2时左右,他们来到一面坡工地,准备工具,随时待命。

这是2016年9月的一天。当天2时30分至5时,是哈牡铁路的“天窗”点。这一时间段是电气化改造施工的黄金时间。在轨道车一声长鸣中,在手电筒的照射下,接触网支柱缓缓立了起来。

5时,“天窗”点结束。大家正饥肠辘辘,技术员小王提来一大包早餐。圆圆的烧饼配合温热的豆奶,能温暖手和胃,更能暖心。远端的防护员拿到早餐时,烧饼已经冰凉。他们开玩笑说:“热的烧饼磨练胃,冰的烧饼练钢牙。”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承建的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电力、电气化专业项目计划2017年底开通。开工以来,项目部2800多名员工在多个施工点共参加2600多次“天窗”施工,累计组立支柱11585根,浇筑基础5713个,安装腕臂7485组,架设回流线132条公里;组立电力电杆3671根,敷设高低压电缆262条公里,完成13座车站电力改造任务,安装3个变电所的电力设备。这份写满数字的统计报告,是项目部员工交出的高分答卷。

一根支柱的故事

2016年4月,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全面开工。都说东北黑土地肥沃松软,但是挖坑却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全线沿途临近自然湿地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特殊的地质环境加上暴雨侵扰,大大增加了基坑开挖难度。基坑开挖一两米就有地下水冒出,如果遇到坚石坑,情况就更糟。黑土地下错综复杂的电缆,也时刻让作业人员神经紧绷。

大伙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1.2万多根接触网水泥支柱,2000多个钢柱基础都要在有限的“天窗”里挖坑、立设。施工迟迟形成不了大干局面。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在现场检查时,对进度不太满意,但一看作业人员一身土、一身水,像泥猴一样从杆坑里爬上来,心也软了,叮嘱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木工”支起板箱防止塌方,“水工”拉泵抽水,“土工”挥动铁锹,“金工”操纵轨道车吊装立杆,“火工”情绪高昂地整杆……在“五行将士”紧密的配合之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项目部单个“天窗”点内完成支柱组立、下板、回填数量不断增加,单车立杆时间也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一根根“硬骨头”被陆续啃下。

一串闪光的足迹

开工以来,项目部按照“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现场管理,过程控制”四个标准化要求,有序推进施工管理。

“天窗”点外,项目部上下一心,不将就、不放松、不懈怠,做好准备工作,钻研施工工艺,树立了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的良好口碑。

2016年4月18日,在亚沟,全线接触网第一杆现场观摩会成功举行,拉开了全线施工序幕。

5月24日、7月26日,在海林,项目部连续两次承办哈尔滨铁路局轨行车安全管理现场观摩会。

7月20日,在尚志,项目部举办变电所室外基础现场观摩会,质量和工艺获得各方一致好评。

8月25日,项目部“‘两学一做’当先锋,创新创效立新功”主题实践活动在阿城正式启动,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廖淳和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贾惠平等共同为党员突击队授旗,为工程加油鼓劲。

12月6日,哈尔滨局在哈尔滨市组织开展建设系统质量安全经验交流活动,50多名领导现场参观了项目部数字化标准腕臂预配中心。

哈尔滨局副局长徐建军赞扬说,腕臂预配采用数字化控制、工厂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是对铁路局“四化”理念的落实和贯彻,是项目管理理念在一线的延伸和作为。

“天窗”点内,号子震天响,彩旗迎风舞。这群来自南方的电气化人,时而披着凌晨熹微的霞光,时而迎着午后4时长长的斜晖,在林海雪原中立起一根根锃亮的支柱,也在东北大地上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