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桥路工区位于渭北平原地段,院子里10名桥隧养路工,管辖着太西、侯西、钟张疏解等线路,特别是太西线,西延动车组路径线路,每天要经过至少90对列车,车流量大,速度快,安全责任重。
一条线牵着两代人
今年已48岁的袁建宁,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守护在这条线上,一干就是25年。
袁建宁父亲当时也是该车间一名桥隧养路工,父亲退休后儿子就接了父亲的班,爸爸说:“不干铁路就等于没来工务段”,就这样,他来到了父亲所在的工区当了一名普通的桥隧工,父亲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似乎有点不甘心,也没有像别的退休职工一样,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决定留下来,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儿子,希望这条通往革命老区的线路能够继续在儿子手里发挥着光彩。
于是他就手把手教儿子学业务,每天走几公里的路去现场亲自进行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1年多之后,儿子基本熟悉了工区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桥梁设备,他父亲才放心的离开了工区。
这个当年只有26岁的小伙子在桥梁上更换步行板时,看到师傅们用手去抬步行板,非常吃力,回去后,他晚上睡不着了,琢磨着:怎样做一个小车来搬运步行板?第二天他把这一想法告诉父亲,父亲听后很支持,帮他寻找一些废弃的钢管、角铁、轮胎,利用杠杆原理焊制了了一个小车,有了这个小车后工友们运步行板有效节约了人力和时间。
在父亲那里,他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在青工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来获路局青工技术比武第三名,并获路局“青工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任关山桥路工区班长。
现在,父亲每次乘坐去往延安的火车时,都会骄傲的给旁边的旅客说:“看,那就是我儿子”。一条铁路线,牵动着两代人的梦想。
夫妻安全“放心”岗
一名身着黄色防护服背着防护包的女防护员李英平,四十四岁了,有在每个3至5分钟保持联系一次,按规定执行标准作业。“关山桥路工区,关山桥路工区,D5090列车接近,请作业人员下道”她口里复诵完毕后拿着号角“嘟嘟嘟…”一吹,连忙大声对工友们喊着,工友们连忙放下手中正在作业的工具,迅速站在接车地点按规定列队迎车…
袁建宁和李英平夫妇自结婚以来就在关山桥路工区,就是在关山工区老房子里结的婚,在工友们的热烈欢呼和诚挚祝福下走到一起的,从那一刻起,形成一种心灵地默契,这默契就是对铁路桥隧安全的坚守。
今年已44岁的李英平,一提起快要离开工区,她满带皱纹的脸上僵住了,眼睛注视着院子里许久许久,才哽咽的说:“哎, 22年了,每天都习惯着跟他同出同归,习惯着他干活、我防护,要是这种夫唱妇随的生活模式结束了,我还真有点不习惯呢……”她说着,摘下帽子用手机照了下,桥上风大,年龄不大的她两鬓银丝已被风吹的零乱了,他用手整了整头发,本以粗糙的手上已布满斑点,越发显的憔悴了。
工区职工说:“老袁,嫂子也快退休了,不要让嫂子上桥了,风吹日晒的,让嫂子看着工区就行”,李英平在旁边听到后,急着插话,“咋?我还没退休呢就不让我防护了,当兵的就要打仗,防护员不防护那算啥?只要我没退就要坚持到最后。”
当我们问起她退休之后打算做什么,她说:“公公是铁路人,丈夫是铁路人,退休之后,照顾照顾老人,教育教育孩子,以后还想让儿子也干铁路呢,想把伟大的铁路事业传承下去”,说着,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时过境迁,当初的工友大多数都调到离家近的地方了。只有这夫妻二人默默的坚守在这里,丈夫已经担任工长很多年了,他们二人丈夫指挥着桥路设备维修作业,妻子担任现场防护员,由于长时期的工作配合,时间长了便有了默契。上班二十五年无事故,成为关山桥路工区的“夫妻”安全“放心”岗。
这条铁路线有了这个父子二代、夫妻二人的守护,多年来被人们形象的称为“通往革命老区的安全线、放心线”。
共建职工之家
由于关山桥路工区存在严重人力不足,因而职工回家就成了难题。他们就把这里当成家了,在这里开荒地,休息时间自己动手,将工区门前的荒地修建了一个约900㎡的无公害绿色菜园,并建起了150㎡的鸡鹅养殖场,由最初的十几只发展到现在的150只,鸭子30只,兔子20只。
他们利用菜地的草蔬叶子养鸡,并将鸡粪用于菜地无公害种植,两者有机结合得到充分利用。鸡和蛋用于工区伙食改造,既改善了伙食又降低了伙食成本。据统计,职工每月的伙食费成本大约在200元以内,平均每人每天不到10元。还在院子里建了很多健身器材,在确保安全健康的条件下保证了工区的安全生产。
冬日的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薄雾渐渐散去,红色专列在渭北平原的渭水河上飞驰而过,桥上的红旗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气贯长虹,彰显溢彩,日月同辉……(刘晓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