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匠心
开栏的话 大国呼唤“工匠精神”,国有企业在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进程中,更离不开万千工匠的身影。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让我们一同走进铁路建设单位,聚焦那些优秀人物群体,探寻身边的工匠,展现他们的精神内涵。
32次试验,从3毫米降到了1毫米。中国中铁城建集团长沙磁浮项目施工团队仅用15天就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5年12月26日,首趟列车缓缓驶上中国首条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旅客感觉不到车厢有丝毫颠簸,在站台候车的旅客也觉察不到列车驶入时带来的震动。
高舒适性、无震动体验的背后,是中国中铁城建集团长沙磁浮项目施工团队对施工过程的精益求精和对科技创新的专注坚守。
与传统的车站和正线桥梁分开不同,长沙磁浮快线车站首次在国内采用“站桥一体化”设计,站房与正线桥梁合二为一,桥在站内,站在桥上。其施工难点在于必须确保站房与正线桥梁两个区域的磁浮轨道下部结构的精准对接,设计要求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否则就会导致磁浮轨道出现较大位移,列车驶入时出现较大颠簸或震动,影响站房和旅客安全。
项目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和比对,将攻坚重点放在磁浮轨道下部结构的轨道梁精确对位上。他们改变普通的混凝土浇筑方式,采用更加精细的泵送接软管、配合振捣棒的方式进行浇筑,确保混凝土质量和截面尺寸;配备国内先进的测量仪器,与桥梁施工单位联合精测,相互校核。多措并举之下,轨道梁对位精度值保持在3毫米左右。
“3毫米是否到了极限?能否让精度值更小呢?”潜心钻研与丰富实践给了项目团队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信心。他们进一步优化、细化混凝土浇筑方案,提升养护质量,对测量方法进一步精确,对精度值反复校核和调整。1次、2次、10次、20次……3毫米、2.5毫米、1.5毫米……经过32次的不懈努力,轨道梁精度值控制到了最低1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此外,项目团队还在站房装饰装修上采用预留伸缩缝,使用弹性或柔性连接等多种新材料、新工艺,确保站房自身结构的安全,避免列车驶入时带来的震动影响。
“坚守传统与锐意创新并不冲突。越创新,越需要‘工匠精神’。站在科技的最前沿,我们这群青年工匠可能都会有一点工匠的‘偏执’——渴望追求精致无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项目团队负责人赵军让说。
编辑点评 不少人对工匠有着片面的认识,认为他们因循守旧,不懂变通,偏执地守着古老的技艺,“慢工出细活”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追求效率与效益的时代。其实不然,现代工业技术同样需要工匠,“双创”时代更需“工匠精神”,长沙磁浮项目团队就是有力的说明。他们正是凭着专注与坚守,凭着追求极致与锐意创新的精神,才能让这项令国人自豪的“中国智造”聚焦世界的目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们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