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靖
只身穿行93万多公里,累计解决用户问题1800多个的叶小勇;修理的所有机床都是零失误、全免检的张立春;可将厚1毫米以下的钻头刀刃一次磨成功的李国庆……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铁建装备公司)的 “工匠”有着不一样的“匠人气质”。
他们杜绝粗制滥造,力求打造优质产品,推动铁建装备公司从一个年产值仅400万元的小工厂逐步成长为中国大型养路机械领域的领军企业。
1972年,年仅16岁的叶小勇以学徒身份来到工厂。 “一开始有很多不懂的东西,我就不断钻研。每破解一个难题,我都会兴奋得睡不着觉,慢慢地爱上了自己的工作。”叶小勇回忆道。
无论是第一台SPZ-160型配砟整形车和第一台08-32型捣固车的组装、调试工作,还是后来跋山涉水提供售后服务,40多年来,叶小勇兢兢业业,荣获 “昆明市名匠”称号,成为大型养路机械售后服务中的 “神医”。
同样作为 “昆明市名匠”的张立春已到退休年龄,但仍未停下钻研的脚步。截至目前,他牵头负责的液压项目部共修理ZF液力机械变速箱312台,液压泵、马达1781台,液压阀10077件,油缸5098件。他成功研制的不落轮镟轮机,可在轨道车辆整列编组不解列、车下转向架轮对不落轮的条件下,对单个轮对的车轮踏面和轮缘进行镟削加工,为公司开拓了新的产品领域。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张立春说,从1989年研制第一台08-32型捣固车开始,他和许多同事一样,把大型养路机械事业当成了一生的追求。
这些 “工匠”是如何炼成的?尽管年龄有别、职业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的闪光点——追求极致,精益求精。
在铁建装备公司的木工班, “工匠”每天的工作就是严格按照图纸完成不同木质模具的造型。作为大型养路机械配件加工的首道工序,模具制作容不得丝毫马虎,因为木质模具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续铸造件的精度。
多年的经验积累,让木工刀在精细木工师周道祥的手里变得游刃有余;木工班唯一的女工陶树兰,温柔爱笑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不服输、不怕累的心,工作严谨细致……
最近,一批弹簧销的曲面加工 “难倒”了机加工分厂所有的数控设备。“关键时刻还得靠老手艺,人工锉出的圆弧光洁度和平滑度不比机械加工逊色。”机加工分厂厂长李国庆说。他是从一线工人成长起来的首席钳工技师。
作为名匠工作室的负责人,张立春一直认为, “工匠”不但要具有相应的技能水平,而且要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和技能技艺传承能力。
孔令彬是张立春年纪最小的徒弟,虽然才20岁出头,但已有 “青年岗位能手” “钳工比赛冠军”等诸多荣誉。
“严格的要求会使你比别人更快地进步。”每次想起师傅的这句话,孔令彬就会充满力量。
近年来,铁建装备公司大力开展“导师带徒” “技师讲坛” “传帮带”等活动,实现了技术技能的传承,更实现了职业素养的 “薪火相传”。此外,他们开展 “青年创新之星”选树活动、QC攻关比赛,鼓励员工创新;组织技能比武、岗位练兵,培育员工的 “匠人气质”,取得显著成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