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傅世忠本报通讯员史鑫

曾经的 “共青团号”司机长、现任包北运用车间工会主席王乐乐 (中)利用“安全宝典”为乘务员讲解机车故障处理方法。史 鑫 摄

夏日,塞北草原钢城包头烈日炙烤。

6月26日午后,一阵阵内燃机车柴油机独有的轰鸣声从包头西机务段包北运用车间传出。记者走进车间,曾经的 “共青团号”司机长、现任包北运用车间副主任的侯俊自豪地指着眼前的铁家伙介绍说: “这就是我们的 ‘共青团号’,别看已经56年了,那车头上的团徽永远锃亮1

56年前,5516机车组被命名为 “共青团号”机车组,担当着包头至临河间的货运列车牵引任务,被誉为 “北疆铁路上的一面旗帜”。

那时候,蒸汽机车乘务员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没有辅助行车设备、很难找到学习资料,行车经验是安全的最重要保障,但在 “共青团号”机车组工作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缺的就是行车经验。于是,一代代司机长将工作经验写在 “安全宝典”中。几十年来, “安全宝典”伴随着 “共青团号”机车组成长,如今,已摆满了一整个书柜。

侯俊带我们走进 “共青团号”机车组学习室。在一面挂满各类奖牌、贴满各类奖状的墙边,拉开 “安全宝典”书柜,每本 “安全宝典”都用牛皮纸包着,每一本封皮上都写着 “挥洒汗水,铸就辉煌”八个字。

56年来, “共青团号”的机车编号由最初的5516变为现在的5165,机车类型也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更换了一次又一次,机车组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尽管岁月更迭、人员更替,但 “安全宝典”始终薪火相传,内容日渐丰富。 “安全宝典”从最初单一的经验介绍,扩展为包括 “共青团号”精神、建设理念、制度要求、作业标准、保养办法等在内的18项内容,不仅有效提升了班组职工的整体业务素质,而且成了全段乘务员眼中抢手的 “驾车法宝”。

“我爷爷说,别看火车头是个铁疙瘩,但如果平时照顾不到,也会生病闹脾气。50年前,他在 ‘安全宝典’里定的 ‘出乘早来一小时、退乘晚走一小时、修车多查一小时’的规定,至今我们仍在执行。到现在,‘共青团号’创下了安全走行380多万公里、2万多天的骄人成绩。”乘务员蔡士奇是第六任司机长蔡凤鸣的孙子,每当有人说起他们家三代都在 “共青团号”机车组工作过时,他就特别自豪。

第十五任司机长、现任包头西机务段副段长的薛福明在 “安全宝典”里写下 “盛比、实”的 “三字经”。省就是要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比就是比思想、比技术;实就是踏踏实实打先锋、当闯将。在一次出乘中,薛福明突遇大风沙尘天气,列车严重晚点,十几个小时才走了2/3的路程。车班3个人把饭吃完了、水喝干了,硬是在车上坚持工作22个小时,圆满完成了运输任务。

新任 “共青团号”司机长的杜超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他在上任第一天就在属于他的 “安全宝典”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想延续辉煌,就必须不断创新,闯出新路子……”7月上旬,在记者回访时,他又反复强调这句话。

采访手记

56年间,“共青团号”机车组的安全走行里程比绕着地球跑95圈还要多,安全天数从未中断。56年间,“共青团号”获得了诸多荣誉。是什么让“共青团号”激情永留、青春永驻、辉煌永存?

几天的采访让我们找到了答案:“共青团号”不只是一块牌匾,还是一座熔炉,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块铁最终也能炼成钢。“安全宝典”就是“共青团号”机车组取得持续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