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石宗林 通讯员马旭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

十五团圆夜,爆竹声声此起彼伏,掀起亲人团聚的高潮。然而,在安顺站职工食堂,59岁的张声华和几个同事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为坚守在车站春运一线的200多名职工准备“团圆饭”。

“三十夜没在家过,大年十五总该回来和家人吃个团圆饭吧1一边是家人的期待,一边是坚守在春运中的职工,张声华为难了,“几百号人在那儿忙活,我回来了他们吃啥啊?”他无奈地对家人说。

春运开始以来,张声华天天都在食堂忙活,整个春节期间都没能回家与亲人坐下好好聊过一次。然而,对于这个“团圆饭”,他有自己的理解:“春运那么辛苦,这种特殊时候职工们要是没吃的,你说我咋吃得下这个团圆饭?”

有过3年知青、35年铁路生涯的张声华,没有改变的就是心中为职工服务的本色。为了让同事们吃好,他每天凌晨5时就开始一天的忙碌。他把职工当成自己的亲人,常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吃饱了,好好干春运。”为此,车站年轻人送他一个外号“敬业张”。

青工李堃在春运日记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们春运越干越精神,那是因为我们有个“厨神”!

年初一凌晨4时,当人们还沉睡在新年的梦乡中,张声华就同往常一样准时起床了。简单洗漱之后,便来到食堂,开始为新年上班的职工准备早餐。早餐过后,他又来到菜市场,为职工选购营养可口的食材……

每天几百人的“口粮”,都落在张声华和他同事手里,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充实,没时间想别的事。”

弹指一挥间,八年过去了,从车站开办食堂,张声华就来到“炊事班”。八年来,他每天重复着早出晚归的节奏,在他的心里,早已把食堂当成了自己的家。从前,他妻子也是食堂一员,两年前妻子退休,如今“夫妻档”换成了“一肩挑”,食堂更是离不开他了。

“每年都有新的面孔来到车站,特别是一些家住外地的年轻人,出门在外不容易,给他们做一顿美味可口的年夜饭,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这样也许会消却他们思乡之情。”35年的铁路生涯,张声华对铁路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理解,尽管距上次回家过年已有八年时间,长期的坚守使他对车站、对职工有了更深的情结。

长期的食堂管理工作,让老张练就了不少本领,疏通管道、拉接电线、更换灯泡、安装设备更是不在话下,对于食堂他更像一个“保姆”,每天把食堂打理得井井有条。

为降低购买食物成本,给职工做出可口的饭菜,他打起了邪算盘”。他跑完了安顺市所有的蔬菜批发市场,并将每一种菜品价格都详细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通过走访,他发现离安顺站20多公里的幺铺农贸市场不仅菜品繁多,而且价格便宜,尽管来回要花费近两个小时,一天下来能够节省成本200多元,老张心里依然还是乐开了花。

“几年来,车站保持安全稳定,原因之一就是有老张这个‘保姆’,他让大家全心投入工作,全心面对运输。”车站党总支书记李豪这样评价张声华。

在女儿张巧丽眼里,爸爸总是那样忙碌,很难在白天见到父亲,有一种道不出的心酸,父亲就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人’。“我们作为一个铁路大家庭的一员,双方父母、兄弟姐妹都是铁路职工,彼此之间都能理解,对于坚守春运的人来说,老张只是其中之一,春运中没有不辛苦的铁路人。”张声华妻子字里行间并没有丝毫怨言。

每天张声华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很晚才能回家,看到妻子早已备好晚餐,等着自己一起吃饭,他心中觉得万分惭愧。“在这8年食堂工作期间,最感激的就是我的妻子,我每年除夕都是在单位度过,没有为家人做过一次年夜饭,对家人我亏欠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