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茹 李珂

图为巴山线桥工区职工在检查钢轨焊缝情况。 李 珂 摄

1月29日,站在108米高的黑水河钢梁桥上,顶着刺骨寒风,安康工务段巴山线桥工区工长王庭虎身体紧贴钢轨,猫着腰仔细检查焊缝。每检查完一处,他都要在钢轨上做记号,表明此处列车可以安全通过。

大巴山隧道的无缝线路用准轨焊接而成,曲线段平均每25米就有2到3对焊缝。王庭虎和工友们严格按照 “目测、镜照、尺量、刷清、锤敲”的作业标准,从四个方向对钢轨的八截面进行检查,看有无暗伤和裂纹。在线路上,他们有时趴着,有时蹲着,有时侧着身,精细排查,检查一处焊缝至少耗时5到8分钟,检查下来,常常感到腰酸背痛。

王庭虎介绍,襄渝线是入川大动脉,从1月24日春运开始以来,工区养护的线路区段通过的列车从原来的106对增加到133对。列车开行密度的加大,对线路的冲击次数增多,设备技术参数容易发生变化,导致维修养护的压力和工作量变大,为不影响线上正常行车,职工们需认真巡检线路,确保列车安全畅通。

春运期间,每天9时到11时,襄渝线平均每6分钟有一趟列车通过。职工们在线路上作业时,当听到车站施工联络员预告来车情况后,必须提前5分钟把工具、人员撤出线路、避让列车。王庭虎说: “现场作业时间非常紧张,简直像打仗一样。”

在线路设备检查中,巴山线桥工区实施 “工厂化单元修”,把线路每隔200米分为一个单元;在整治前,先筛出问题,查出隐患,再消除安全风险。效果一般、问题未解决的,被视为无效作业,重新予以整治,直到从根子上消除风险。

在线路上作业时,环境最艰苦的要算隧道,里面光线差、空气污浊、冰冷刺骨。职工们干完一天活回到工区,除了口罩覆盖的地方是白的,裸露在外的皮肤全是黑的。午饭时,为节省时间,职工们就猫在避车洞里简单吃点随身携带的面皮、馍片充饥。

王庭虎说: “我们不和旅客直接打交道,但为让每个旅客平平安安回家过年,必须养护好每一米线路,让列车安全平稳驶过大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