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陆应果 本报通讯员王世伟
图为新职工在听工长讲述三张茂人的历史。王世伟 摄
“一种 ‘甘当铁路运输铺路石’的精神,支撑了一代代三张茂人确保京沪铁路大动脉几十年的安全畅通!” “90后”大学毕业生、徐州工务段前亭线路车间三张茂维修工区青工李维翰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成立于1953年的三张茂维修工区地处徐州市铜山县柳泉镇,距徐州市区30多公里,紧靠京沪铁路775公里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山旮旯里的三张茂维修工区职工生活尤其艰苦。有句顺口溜道出了这里当时的情景:三张茂有三大怪,买包火柴十里外,吃油没有吃水贵,骑车不如走得快。
三张茂维修工区管辖养护的15.5公里线路全部卧在陡长的坡道上,要转6个山窝、拐8个弯道;弯道最小半径仅有900米,路堑最深达23米;在最南端的区段,弯道夹在路堑中,?望距离不足百米,列车到这里都要减速;曲线上新换的钢轨用不到两年,钢轨侧面磨损就能达到7毫米。
困难阻挡不住勇往直前的钢铁硬汉。三张茂人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的生理、心理极限斗,像巨石下顽强生长的小草在这里扎下了根。
1988年,铁路实行新运行图,三张茂站撤消,该工区职工回趟家都很困难,可是他们始终坚守在这里,没有畏难退缩。
“咱三张茂几代人都没给铁路丢过脸,凭的就是踏踏实实干好活。工作不怕苦,干活不走样!”前亭线路车间技师张伟说。 “老实、扎实、务实、平实”的作风已深植在三张茂人的骨子里。
2015年11月的一天,李维翰和同事跟着师傅张伟进行改道作业。在回检质量时,发现一处轨距比标准大了1毫米,张伟就叫住大伙儿返工。李维翰小声嘀咕: “就1毫米,出不了事……”没想到平日里对青工和和气气的张伟一下板起了面孔,吼道: “一丝不松,一毫不差,这是咱工区的老规矩。这规矩谁也不能破。”
如果说老一辈三张茂人保安全靠的是汗水与毅力,那么现在新一代三张茂人靠的则是科技和管理。从过去 “规章满墙挂”的制度管理到现在 “职工心里装”的人文管理,从昔日实干、苦干的孺子牛奉献精神到如今能干、巧干的拓荒牛创新精神,三张茂人用创新谱出了与时俱进的 “新曲”。
这个工区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金光闪闪的奖牌在工区荣誉室里展示着三张茂人半个多世纪坚实而厚重的足迹。
采访手记
三张茂人的安全情结是在骨子里的。虽然这里的职工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他们始终有着一股韧劲、一腔激情,几代人共同唱响了安全生产的“同一首歌”。
三张茂维修工区荣誉室细述着三张茂人的奋斗故事。他们执行规章,始终如一,“一丝不松,一毫不差”,对安全规章制度保持着高度的敬畏感,真正把风险防控和作业标准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他们凭借不断创新的精神,用朴实无华的行动,展示了自身的执着追求,以优良的设备质量保证了线路的安全畅通,保证了一趟趟列车的安全运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