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石本驹

1月15日,成都拨开雾霾后迎来了久违的冬日暖阳。路局十一届一次职代会在蓉顺利召开。参加会议的260余名代表无疑是这场会议中最靓丽的风景线,更是无可替代的主角,而贵阳高铁工务段贵阳北线路车间主任李德勇则是这次的参会代表之一。

“凝神聚气,团结一心。”在2015年见证了贵阳高铁工务段诞生的该段骨干李德勇感叹,如今代表们的精气神空前凝聚。高铁是这几年铁路最大的变化,更是工务人“精气神”变化的展现。抖擞的精神、整洁的着装、自信的笑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新一代高铁工务职工的飒爽英姿。

走进职代会会场之前,李德勇翻出了自己带来的简报,“2015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们的报告里提到的并不多,在这里更多的是对2016年的展望,以及关于保证高铁安全、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李德勇说。

谈到如何保证高铁安全,他毫不犹豫地提到了“规章、技术、精神”三个词。

李德勇介绍,普通铁路的误差范围是用毫米来计算的,而高铁则是0.1毫米。首批来到高铁的职工都是各个站段被抽调的精英,由于贵州山区高铁的特殊地域性,贵州地区的高铁人被赋予了更严峻的职责,贵州高铁“技术兵”需要掌握的工具、技能要比普通的铁路工人多得多、复杂得多。来之前,该段职工就经过多项岗前培训。而今年为了满足贵州地区高铁线路维护的需求,该段还将组织高职生技术培训班,帮助高职生尽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铁技术人才。李德勇张口就说出了一串串的术语和参数。

“对时速达300公里的高铁来说,哪怕是一枚螺钉,如果遗漏在铁路线上,都可能会酿成惨祸。所以高铁工人使用的工具出库时要确认,从出发时要确认,上线路前要确认,转移工作地点时要确认,下线路前要确认,入库时要确认,这‘六确认’,每次上工前都要宣讲。”李德勇说。严格的规章制度,过硬的技术本领已经烙入了高铁人的血脉之中。

时光荏苒,世代传承。更加高速、便捷的交通方式正在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出行,甚至是生活方式。一天之内,贵州人可以白天到广州办事,晚上再赶回贵阳吃夜市,放在以前,岂能想象?这离不开高铁人的辛劳。李德勇不经意回想起深夜站在铁路线上的时刻,一头是依然灯火辉煌的高铁站,另一头是黑暗中似乎无限延伸的高铁线路和灯光下忙碌工作的身影。一时间,似乎能够明白高铁人严谨、辛苦和斗志的源泉所在。

“我会把此次工作会议的精神带回到我们段的广大职工中去。”李德勇表示,贵州高铁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他也将紧扣此次会议精神,不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西部铁路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