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电气化局三公司“全国劳模何军创新工作室”自6月23日在郑徐指挥部成立以来,何军同志带领工作室成员紧紧围绕施工生产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QC技改等各项活动,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作业效率。目前,工作室QC标兵王维锋已完成两项QC技改,在施工作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效果显著。

为了实现郑徐客专按期开通,达到精品工程要求,接触网三工区合理安排施工组织,充分发挥员工智慧,依托工作室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合理化建议、QC技改活动。在活动中, 工作室成员王维锋完成了AF肩架安装辅助工具和承力索架设线盘走行架两项革新,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安全和工期,同时,提升了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

在AF肩架安装作业中,因AF线柱顶肩架共重140.76斤,工班部分员工和新到学生因身体弱、力气不足,造成安装肩架时吃力、效率低、并存在有安全隐患,如脚扣打滑、平衡失调、配合失误等。工作室王维锋和其他成员多次讨论,反复试验,最终于7月2日制作出了实用的辅助工具。经过两个工班的测试比较,使用辅助工具作业的工班,从上拉AF肩架开始,到穿好2个线路侧螺栓结束,平均用时46秒左右,而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工班,同样计时、同样规则下,挑选安装最熟练、体力最好的施工小组测试3次后,平均用时55秒左右。辅助工具的使用消除了上述安全隐患,提高了效率,使AF肩架的安装施工更加安全、顺利、高效。

9月份三工区开始进行接触网承力索架设,在接触网承力索架设中,需采取两线间小货车放线进行人工架设,但现场施工常常与站前单位的防水层作业冲突,多数区段不能采用小货车辅助,限制了施工进度。为保证工期,工作室成员在王维锋的带领下于9月5日到6日短短两天通过改造在轨道板上使用的梯车底座,成功解决了交叉施工的难题。随后,工作室相继开发了在轨道上推行的线盘走行架,减少了交叉施工的影响,提高了放线效率。三工区第五作业队利用小货车和线盘走行架,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砀永区间、永萧区间的承力索架设,施工高峰期创造出单日放线8个锚段的记录,极高的作业效率使得三工区在指挥部的劳动竞赛中勇夺第一,QC技改初显成效。

全国劳模何军创新工作室旨在建立平台,汇集各类人才,发挥劳模的带动示范和激励作用,抓住“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创新活动,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施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