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唐洁通讯员王重

雨幕中,白色的动车从八里站飞驰而过,相对于动车的悄无声息,站场上挖掘机和起岔机的轰鸣就显得格外嘈杂。为确保八里站站改如期完成,成都工务大机段道岔大修车间放下正在进行的川黔线小寨坝站施工,迅速转战至八里站,要在10月29日至11月16日期间,完成17组不同型号道岔的更换工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就在这样激烈的换岔战场上,记者见到了车间副主任任思奇——一名踏出校门才6年的工科生,现已能挑起车间安全生产重担的年轻管理者。从2011年初定职任车间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2012年7月升任车间技术主管,再到2013年8月任车间副主任。看似一帆风顺的他,背后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

结缘铁路扎根大机

任思奇出生于1987年,毕业于西华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9年通过路局统招进入铁路工作。“我学的是机械,其实最理想的是去机务段或者车辆段。”他说。

入路之前,任思奇已经在青白江某汽车厂上班,专业很对口。但家里很多长辈都劝他选择铁路,而他也觉得火车跟汽车差不多,于是采纳了长辈们的建议。如今,再回想起招聘时的情景,任思奇笑了,爽直地说:“当时路局提供了很多选项,我就问了一句:哪个单位收入最高?得知是大机段后,就义无反顾地过来了。”旁边同事听到他如此直白的话语,也跟他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收入高必然有高的原因,或工作条件艰苦,或技术难度大。任思奇到单位报到后,才知道大机段是路局最特殊的单位之一,不仅要在四川省内跑,还有贵州盛重庆市等很大范围的流动性施工。“我以前以为是在某个固定地点,得知这工作流动性居然如此强,还是很惊讶。不过挺符合我的生活习惯,我就喜欢到处旅游,所以对这样到处施工的工作,我也很适应。”

见习时,该段专门为青工们制作了一年的见习计划,从清筛、大机操作、换岔再到大机修理,各见习了三个月,可以说对工作模式、作业重点、施工组织等每个环节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见习期工作压力不大,休假也很轻松,可以安心休息,所以感到很适应,比如到贵州,我就可以利用休假时间去旅游什么的。”

在这些环节中,别人觉得最难的大机维修对他来说是最简单的,毕竟所学专业是机械,液压、电路、机械传动等,他一看就懂。对任思奇来说,大型施工的组织是最难的。见习时,他跟着张登亮、李猷等车间主任和技术主管进行学习,现在的车间主任正好是见习时的师傅。

吸取营养快速成长

定职从事技术工作后,任思奇的压力开始逐渐变大,工作上不能出一点差错。因为哪怕只是一点小错,对于施工来说影响很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弥补。“比如长度本来是1.5米,万一不小心弄成1.6米了,就要多忙碌两三个小时才能把这错误解决。”所以,任思奇会细心地对尺寸进行反复测量,有时候一个尺寸要反复测量多次,直到确定没有问题后,才通知人来进行锯轨钻眼。

车间主任李猷一直是任思奇的导师,从见习期到现在,任思奇向李猷请教过很多问题,李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十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他。在车间管理过程中,李猷一直对任思奇进行有指向性地岗位调整和培训指导,给他压担子,把以前不常做的工作交给他,教他该怎么做,让他适应不同的工作,了解施工中的细枝末节,并最终掌握施工的全过程。

任思奇深有体会地说:“可能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不行,但李主任看得出来,知道我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不行,就会刻意安排我进行锻炼。”

能够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快速成长,除了师傅们的帮助和指导,也离不开自身的勤奋努力。任思奇在自己负责的技术工作中,做事细致严谨,没出任何的差错。在担任技术主管时,除做好本职工作,任思奇还会主动到工地上帮忙,从技术角度对施工提出好的建议和看法,这也得到了车间甚至段领导的赞赏。

2013年初,在燕岗一次20多个小时的大型施工中,任思奇带领的技术组表现突出,不论是施工组织还是现场作业,都完成得很好。燕岗施工结束后,车间开始执行标准化、模块化施工,任思奇又带领着技术组制作了PPT,对现场施工进行了可视化演示,得到了段领导的肯定。

能够成长那么快,离不开一颗责任心。特别是当上副主任后,很多事情需要跟外单位进行协调,包括现场施工、配合工作、后勤问题等,任思奇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施工组织水平,还努力增强与外单位的协调沟通能力。

刚柔并济严格管理

作为一名28岁的年轻管理者,任思奇也遇到过“老资历”职工的质疑,但他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管理上,任思奇要求自己做到不偏袒任何人,也不把利益偏向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理有据。任思奇说:“我只是严格按照路局和段上的文件规定来执行,既然我们在单位上班,就必须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并不是我个人存心‘刁难’,所以职工也能理解。”

今年,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安全检查力度加大,各级检查人员在换岔等大型施工中都发现过问题。“其实对我们来说,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利器。”任思奇认为。以前因为职工工作都很辛苦,干部在现场也都看在眼里的,有时对职工进行考核时,可能多多少少会留些情面。现在必须通过该系统进行操作,系统直接对职工进行考核扣款,干部不能进行控制。

这样一来,被严格考核的职工多少会有些情绪。“以前,一年才扣几次钱,现在变成可能每个月都要扣两三次,心头自然有些不舒服。”任思奇说。

在这种形势下,他主动找到职工,通过谈心等办法进行解释疏导,讲解安全形势,并及时宣传政策,让职工知道如果做得好,扣款就可以返还。同时他指导职工学习规章制度,讲清楚为什么有些做法不行,对安全有什么影响,教职工们怎么正确标准地完成工作,不仅缓解了职工的情绪,还得到了大家的理解。

“现在有了安全信息系统这个利器后,我们可以杜绝好人主义,对管理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以前,任思奇只能苦口婆心地说,但有些老职工思想转变没那么快,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现在职工如果不严格执行规章标准,将直接面对考核。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之下,职工们开始尽快适应规章,并认真执行标准。

任思奇分管组装和焊轨两个工班,在每个月的车间安全分析例会上,他都会对工班里表现比较好、没有违章以及工作岗位比较辛苦的职工在二次分配上进行倾斜,通过收入高低的差距促使职工更加有上进心,积极自觉地做好工作。

“以前是平均分配,没有体现出高低差额。老观念认为都是给铁路局干活,大家都应该拿一样的。实际上,这样不仅不合理,而且不利于管理。”任思奇说。

例如,在组装工班中,在运转室里坐着吹空调上班的职工工作强度要比工地上风吹日晒的职工轻松。这两个工种的职工以前收入一样,现在经过任思奇推行二次分配后,就有了高低之别。

任思奇认为,不论是多5元还是10元,对职工来说都是一种鼓励。“因为干了比别人辛苦的工作,能够拿到更多的报酬,也让职工明白付出得越多收入就越多,就不会再去回避比较辛苦的工作。”

按照11月11日的施工计划,站场上正在进行332号道岔的更换,从10时30分封锁时就在下雨。车间支部书记余世贵擦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昨天21时到今日凌晨2时的封锁点,职工们已经在雨中奋战过一次,现在是第二场战斗。”中午,车间给工地上送来盒饭。为了节约时间,任思奇跟车间职工们一样,连伞也不撑,就这样淋着雨,端着混着雨水的饭菜快速地往嘴中扒着。余世贵感叹:“车间工作环境艰苦,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任思奇这样能吃苦、会干活又善于管理的年轻人来继承咱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