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瑞
西昌供电段有一支由8名党员带头、以技术革新为目标的服务队——“何平远动技术革新服务队”。服务队由15人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5岁,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坚守、协作、尽责、实干”的誓言。
7月6日,当这支2013年8月成立的服务队获得段“党内优质品牌”荣誉时,队长何平谦虚地说:“从最初帮忙维修家用电器到自主设计施工‘给水自动控制系统’,服务队始终只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安全生产服好务。”
说起服务队的得意之作,几乎每名队员都会告诉你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普雄给水所的“给水自动控制系统”。
2014年,经过长期运行,普雄给水所集中控制系统开始出现问题,但设备生产厂家已经倒闭,设备保养和维护成了一大难题。对此,工区工长谭伟头疼不已。
没有退路就只有自力更生!
当年12月26日,经过前期调研,设计、研发、安装调试新的控制系统这一任务落到了服务队头上。
技术经验无从借鉴,技术革新更是艰难,他们只能在学中干、干中学,资料一查就是上百万字,设计图纸改了又改,设计方案在安装调试中不断优化。“在系统研发过程中,数据通道是我们的最大难题,无论怎么调试总会频繁中断,一时间大家束手无策。”研发过程的点点滴滴,犹如电影般在何平脑中回放。“当时我都快要崩溃了。”谈起那段时光,服务队青工曹灿说,“幸亏老何带头攻关,对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和解决,大家才渡过了难关。”
该段变电检修车间党支部书记赵昌禄说:“那时他们忘了假期,周六当周五,周日当周一,一干就是两个月,天道酬勤,最后这些技术难题终于被攻破了。”
2015年3月30日,全新的“给水自动控制系统”正式投用。至今,该系统已正常运行200多天。“能修好的就决不能报废。”这是服务队的工作理念。他们对待每台问题设备都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不抛弃、不放弃。
该段有50多台车载电台和700多台对讲机,都是服务队的维修对象。对讲机使用频率高,出现问题几率大,维修对讲机是服务队每天的“必修课”。“徐志顺,我这个月维修17台,报废零台,你怎么样?”服务队青工们比学赶帮蔚然成风,“报废零台”这句话一坚持就是两年,人人都有解决难题的自信,人人都有争当创效标兵的决心。
供电远动系统全面投用后,铁路远动设备维修也列入服务队的工作重点。千里成昆线上,分布着83座远动箱变、20座牵引变电所、20座电力变(配)电所,设备发生故障,服务队就围着这些设备漫山遍野到处跑。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的时间里,服务队维修电力远动箱变不间断电源(UPS)、真空断路器CM控制模块等16种远动设备132台次,节约成本超过50万元,足迹 遍及大凉山。
坏了就修,废了就改,服务队就喜欢“钻牛角尖”。7月15日,他们和段培训中心大门“杠”上了。大门是手动铁门,一直保持敞开状态,这样虽然“畅通”了内部车但也“方便”了外来车,成为门卫管理上的一大难题。“既然手动门是个问题,我们就把它改成自动门。”何平说。第二天下午,服务队就拿出了改造方案。
7月29日上午,何平手持遥控器轻轻一按,大铁门立刻打开,非常灵活,烦人的手动门真的变成了“听话”的自动门。赵昌禄说:“这就是花小钱办大事,不仅有创意而且有效益。整个改造成本不超过2000元,如果直接换成电动伸缩门的话,造价将在20000元以上。”
如今,何平打算对普雄给水控制系统进行再优化、再完善,并把系统应用到西昌南、攀枝花等给水所,一个大型给水控制网络计划正在提上日程。
何平在服务队承担双重角色,一方面他是队长,另一方面他是新进队员的成长导师。
2014年,新入路的大学生吴国杨岗前培训结束后来到服务队学习。“我发现他对单片机和数电很有兴趣,于是就从这两方面和他交流,平时交给他的工作也与单片机和数电有关。”何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对什么感兴趣,我就往那方面去发展他。”吴国杨进步很快,在普雄给水集中控制系统的开发中为系统编程出了大力,如今已是服务队的编程高手。“何哥一直在为我创造一展所学的机会,没有他我可能早就将在学校学的东西丢了,更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吴国杨说。
服务队一直实施“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队员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成长,到达“阶梯”顶部就可以“毕业”走上专业技术岗位甚至是管理岗位,专业人才特别是青年职工在这里成长很快,因此服务队的队员一直是动态变动的。然而,何平却为此生出了新烦恼:“一方面我希望他们能够走上更好的岗位,一方面又舍不得他们,每次段上有竞聘考试时我都会和自己斗争好久才能‘痛’下决心。”
服务队成立以来,6名青工成长为技术骨干,3名青工分别在段安全科、技术科、劳人科助勤,俨然成为了西昌供电段的育才摇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