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谷网电工区半个多世纪的班组历史中,有18对 “父子兵”。他们回到家是父子,在工区是师徒。独特的情感纽带使“用过硬的作风锻造过硬的设备,用过硬的设备保大动脉畅通”的班组精神薪火相传。
太谷网电工区的前身是成立于1964年的太谷电力工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有136名职工在这里工作过。20世纪70年代,站区由农业电源供电,常因电压不稳出现停电故障,严重影响正常的运输秩序。10年前退休的第6任工长牛柏林告诉记者: “雨雪天气最易发生设备故障,一旦停电,我们就骑着唯一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直奔现场,为的就是最快时间恢复供电。”
进入20世纪90年代,第7任工长乔广义为了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设备检修质量,优化组合不同职工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出了听、嗅、测、访 “四字工作法”。乔广义首先从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乔全武做起。那时的乔全武22岁,与父亲同在一个班组,在工长父亲的严格管束下,乔全武的业务技能快速提升,成为全工区懂标准、技术精的业务尖子。靠着乔氏父子的言传身教,“四字工作法”逐渐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也使得整个班组逐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作业程序化、设备标准化。
老电力工史事运经常督促新入路的儿子史道成多学习、勤动手,10多年里坚持陪伴儿子学业务、练硬功,使史道成成为电缆检修的 “快枪手”。电力工马明常利用一切机会向儿子马鑫磊传授业务经验,不论高空上杆作业、还是深沟电缆检修,老马和小马的配合总是最默契。
冯连生、冯涛是工区现在唯一的一对 “父子兵”。 “6米高空中能来去自如地 ‘走钢丝’是接触网工的基本功,可练起来真能让人掉层皮!”回忆由电力工转为接触网工的转岗培训,28岁的冯涛说, “不过那时多亏了我爸的严格要求,要不我可能坚持不下来!”父亲冯连生说: “干供电工作如果动作不熟、不懂业务,就会很危险!自身安全都保证不了,谈什么都是空话!”现在的冯涛是班组年轻人中高空作业的骨干。
随着铁路进入电气化时代,现任工长贺林保结合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把 “四字工作法”进一步丰富为细看、精量、慎紧、严调、备换、防污“十二字接触网作业检修工作法”。2010年南同蒲线开通电气化至今,这个班组未发生一起因供电隐患造成的设备故障,也未发生过一起人身伤害事故,并因为安全成绩持续刷新,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组。
记者手记
师徒如父子,父子即师徒。在铁路世家里,既有着子承父业、传承技艺的工匠精神,又体现着严师与慈父、高徒与孝子融为一体的“中国风”。子承父业的代际传承,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铁路文化。太谷网电工区就是这种独特文化的缩影。
时刻不忘大动脉的安全,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与铁路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铁路生产一线中最普通的一个生产单元,他们立足于“用过硬的作风锻造过硬的设备,用过硬的设备保大动脉畅通”,无所谓路远艰难,无所谓环境恶劣,无所谓条件艰苦,无所谓设备更新,以一种特有的方式传承着班组精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