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宗林 通讯员 孔维丽娅
“45306次列车新窑站2道通过,去往那玉方向。”9月23日,六盘水车务段新窑站车站值班员朱永林用标准的车机联控用语与即将通过该站的45306次列车机车乘务员对话。这样的对话,朱永林一说就是35年。
头发整齐,精神矍铄,来到沪昆线新窑站,记者一眼就能认出朱永林。还没来得及多说话,电话铃声就响起来,他迅速拿起电话,按标准使用车机联控用语,确认每一趟列车的装载、走行状态。
“作为一名车站值班员,作业一定要标准化,要严格执行接发列车作业标准。”由于新窑站未设助理值班员,严格执行段上制定的《未设助理值班员车站接发列车作业办法》就成了新窑站的一项铁规。
“虽然《办法》中明确了‘列车到达停车、列车通过且站内有待发的交会列车,车站值班员可不出务接车’,但我还是坚持每趟车都接。”朱永林说。作为接发列车的把关人,他对工作也许有些苛刻,但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保证了每趟列车安全通过,在看似偶然中预防了极可能引发的重大行车事故。就在今年8月7日凌晨1时50分,朱永林在办理接发列车进路后,接车时听到通过列车走行部有异响,但车站控制台上却无报警提示。“安全不能有万分之一的侥幸心理,必须查清楚。”他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停了列车。列车停下后,经现场检查,发现列车第1位车辆走行部部件出现故障,并已经造成车站设备损坏。于是,他按照车务行车要求对事故进行了处理。正是由于他在接发列车作业中认真履职尽责,才防止了后续可能发生的更大事故。他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和正确及时的处理方法,受到了路局领导的表扬。
“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偏远小站,本来人就少,党员的作用更需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党员,朱永林带领班组职工一步一个脚印地埋头苦干。针对车站职工业务水平和素质欠缺,他把提高班组职工整体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把自己学到的业务知识和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班组其他成员,用自身行动为班组职工作出了表率。
最近,新窑站接发列车数量持续攀升,这为朱永林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工作时高度紧张,朱永林常常是满身疲 惫回到家里倒头就睡,家里的大小事情就全落在了妻子何惠兰的身上。“老朱平时身体就不太好,上班时起身和坐下都不能过快,不然身体就会感到不适,但他工作起来就如一台不停歇的机器一样,尽职尽责、不差毫分。”新窑站站长赵庆亚这样评价朱永林。
说起女儿朱文艺,朱永林掩饰不住父爱。女儿一直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牵挂的心头肉。“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是磨练人,越是要主动干。”“读书不一定能成就一生,但是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你还太年轻,要打好基础,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之材。”他常这样对女儿说。作为父亲,虽然心疼女儿独自在外求生活的辛苦,但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成熟,他心里还是感到了一丝安慰。
“要是没有她作为坚强的后盾,这几十年来的工作可真干不好。”朱永林的妻子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女人,30多年来操持着家里的一切,从来没让他分过心,家里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她对丈夫工作的支持已经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问到朱永林对妻子有没有什么要求时,他认真地说:“希望她身体好好的。”朱永林以简单的话语朴实地表达出了对妻子的疼爱和感激之情。
图为朱永林在认真工作。
记者手记
朱永林,一个平凡的铁路职工。三十余载的岁月就像流水一样滑过他的铁路生涯。工作中,他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按章执行、精益求精,从未留下过丝毫遗憾。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对职业的责任和奉献,也同样感受到了他的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是朴素的理念和家庭的温暖,让他忠于职守、无悔付出,默默地为铁路的平安运行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