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7时许,在检修主库架车台位,袁维强正半蹲着身子,用检点锤敲击车体各个部位,他的目光顺着手电筒的方向缓缓移动,当聚焦到应急电箱时,停了下来,用检点锤猛烈敲击,大块污垢锈块滑落下来,原来吊块端部出现了严重腐蚀。
“保安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必须把好每一个环节,做实每一项细节,才能堵塞隐患漏洞。”深谙车辆检修技术的袁维强及时制定加修方案,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焊接补强,杜绝了车辆零部件“带脖上线运行。
袁维强是重庆车辆段检修车间制作加修组的一名熔接工。今年56岁的袁维强,参加工作已有36年,36年来,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发现并消除了吊板腐蚀、裂纹等重大故障上千件,确保了旅客列车运输安全。
袁维强高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1979年2月进入重庆车辆段。“下乡到农村吃得是红苕、玉米,用得是煤油灯,每天的营生就是挑粪桶、栽秧打谷,那段日子别提有多苦了。”袁维强回忆到。由于有了之前的那段清苦经历,当他摇身一变成为铁路职工时,内心别提有多高兴了,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工作了一段时间,枯燥单调琐碎的工作慢慢消耗了袁维强的优越感,他产生了厌倦心理,开始带着情绪上岗,“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演变为工作常态。7月份的一天,热气逼人,焊修车辆又是露天作业,四处飞溅的火花更是将空气加热升温,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淌下,工作服不知被汗水浸透了多少次。酝酿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袁维强直接撂挑子不干了,旁边的老师傅丝毫没有被袁维强的情绪感染,仍旧在专心致志地焊接。“心里很不是滋味,也说不出是什么,那一刻被某些东西打动,感觉自己好渺小,师傅的身影很伟岸。”
打那以后,袁维强开始发生转变。他勤学业务技能,白天,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熟记金属材质、结构。晚上整理学习笔记,重温白天学习知识,强化记忆,凭着“蚂蚁啃骨头”的执着精神与韧劲,袁维强不仅掌握了车辆焊接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车辆焊接步骤和焊修技巧,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袁维强在业务技术上突飞猛进,成为班组的技术骨干、业务精英。“当一个人真正热爱这个行业时,就会全身心投入。熔接新工一般需要半年才能单独作业,而我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袁维强说。
“在焊接前,要认真观察熔池变化;焊接时,要做到手稳;焊接后,需要认真检查,焊接‘三步曲’一步都不能少。”袁维强讲述了一件事。一次,他的同事在焊接折页时,简化焊接作业流程,焊接过后没有认真检查,在焊缝处形成夹渣、裂纹。袁维强检查发现后,立即除去药皮重新进行焊补,从而防止了一起因焊接不到位引起脱落的事故。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袁维强被安排负责车间团支部工作,他思想积极上进,踊跃向党组织靠拢,在团支部工作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党组织。他时刻牢记党员的职责,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并在工作中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展示党员光辉形象的同时,为职工群众树立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就在袁维强入党后不久,段上举办了“国防杯”技术比武。“备赛那段时间,袁维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看书籍,学理论,背各种金属材质……”车间党支部书记钦佩地说。正值酷暑难耐之际,袁维强反复练习管件全位置焊接,马步下蹲着,右手拿焊钳,左手拿面罩,平焊、立焊、横焊、仰焊,每一个动作、步骤都力求流畅到位。“马步一蹲就是1—2个小时,他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透,但他从不喊苦、从不叫累。”身边的同事一边说着,一边对袁维强竖起了大拇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段技术比武中,袁维强一举摘得了全能第一名的桂冠。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事焊接工作以来,袁维强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如今,他言传身教,已带领多名学员徒弟走上了车辆焊接工作岗位。袁维强还主动请缨担任班组职工业务“陪练”,对班组职工进行“手把手”技术指导,在他传帮带的影响下,班组职工学技练功蔚然成风。
“马步下蹲是焊接基本功,必须扎好马步,底盘才能稳。”“焊条与工件距离要保持在5mm左右,这样才能维持电伏稳定,保证焊缝像鱼鳞甲一样,均匀整齐。”……说起自己的焊接经验,袁维强可谓滔滔不绝。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袁维强每天要用掉2.5公斤焊条堆砌、积累经验,36年的时间,他凭借焊条迸发的火花点亮了职业生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