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491.JPG

图为张雪立工作照    (摄影 李颖)

车工被人们誉为“在钢铁上雕刻”的工种,一件件钢铁毛料经过车床的加工,都会脱胎换骨,变换成用途各异的零部件。洛阳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综合一工区机械钳工张雪立,就是这样一位在钢铁上雕刻的师傅。

张雪立今年57岁,毕业于洛阳市柴油机厂技工学校,机加工专业。他1980年参加工作,1991年进入铁路来到综合一工区钳工班,担任CA6140车床的操作工作,从此便与CA6140车床结下了不解之缘。车床是在机加工中用途最广、精度最高的母机,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目前该段能够熟练操作车床的专业人员十分稀少。张雪立勤奋好学,先后自费购买专业书籍30多册,自学了车工、钳工、电工、电焊等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头脑,力争使自己一专多能。他钻研业务,踏实肯干,在工作中表现突出,2000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党员。

2009年9月郑西高铁移交洛阳工务段养护维修后,现场急需一批高铁专用起道器。面对一没有经验,二没有图纸的困难,张雪立和工长带领技术骨干自己动手,潜心钻研,大家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改进。该专用起道器的加工制作难度大、工艺要求高,属于T型螺纹,由左旋、右旋丝杠组成,特点是直径孝孔径小,加工尺寸精度要求允许误差在0.1毫米以下,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张雪立与伙伴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制作出了专用起道器,确保了高铁日常作业需要。

2014年4月,现场施工需要对新换钢轨及道岔的轨面进行除锈作业,一台钢轨除锈打磨机价值2万余元,如果对报废的切割机的内燃机进行技术改造,将其制作成钢轨除锈打磨机,可以节省一笔数额不小的生产成本。技改任务下达后,张雪立和同事们一道克服时间短、没有现成经验的困难,自己动手绘制图纸,改制出了首台样机,经过试用,他们针对样机传动轴过短,不易操作这一缺点,对传动轴进行了加长改造,使其在使用中便于操作,工区前后对4台内燃机进行技术改造,满足了现场钢轨除锈打磨作业需要。

张雪立从1980年开始操作车床,他总结出了“钻、勤、细、严”四字工作法,即:钻研业务,勤于养护,精细作业,严格规定,就是依靠这“四字工作法”,张雪立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一直保持着安全生产35年的记录。他操作的CA6140车床是1985年出厂的产品,该车床在他的手中已经正常运转了24年,24年来,车床在张雪立的精心养护下,从未进行过中修和大修。今年8月,在进行滚轮加工时,张雪立发现车床尾座顶尖中心与车床旋转中心左右不重合,出现锥度稍大,造成滚轮尺寸偏差0.2毫米的问题,张雪立根据多年经验对尾座中心进行调整,经多次调试,使加工的滚轮精度偏差控制在0.03毫米以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张雪立——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行为注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他的美好年华大多是在车床旁度过的,他在钢铁上镌刻下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为安全生产散发着光和热。张雪立多次被工务段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他操作的CA6140车床在今年6月,被车间党总支评为“党内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