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兆楠

8月25日,冷雨清烟笼罩着贵阳。贵阳供电段第十九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刚拉开序幕,穿着黄色防护服的选手们在雨中比拼。“王军!”“到!”“你负责作业车安全及辅助作业!”“明白!”“周绪、刘东旭!”“到!”“你们负责倒装承力索!”“明白!”“郭毅!”“到!”“你负责倒装定位!”“明白!”············

接触网专业贵西供电车间比赛小组的领队王旺胜正顶着细雨紧张有序地进行比赛分工。

当前,西南山区铁路逐步进入快速化、高速化、现代化的新时代,路局“十年三步走”战略进入“路网快速扩充、装备快速提升”等全面攻坚阶段,生产能力提升,安全压力增大。今年是该段建段30周年,随着对贵广、沪昆高铁的接管,以及渝黔、成贵高铁和市域快铁建设的加快,该段也进入普速向高速转变的关键时期。然而,管理经验不足、工作标准不高、职工个人成长与铁路发展速度不匹配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我们必须有一支钢铁队伍,能担起重任,成为新时代的开路先锋。提升职工业务技能水平就迫在眉睫。

此次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专门技能、善于解决现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来自13个车间的226名选手聚集在该段贵阳培训基地,参加接触网、变配电、轨道车和电力、管道5个大项10个小项为期5天的比赛。

8月24日下午,选手进行了理论考试。8月25日9时,竞技拉开了序幕。

接触网比赛场上,来自贵南接触网工区的配合人员、接触网实习生布置好比赛现场,比赛正式开始。

凯里南供电车间代表队正进行接触网断线抢修项目比赛时,毛毛细雨变成了瓢泼大雨,但选手们仍在3米高的梯车上作业,直到裁判员宣布比赛暂停。

“这才是比真功夫嘛!现实中的断线抢修大多数也是冒雨作业。”裁判员彭茂春说。“大家真的还是很能吃苦的。”

待选手们从接触网上下来躲进临时帐篷时,衣裤已被雨水湿透。职教科曹树华老师连忙领来雨衣分给选手。

“身上衣服已湿透,穿了雨衣还把湿气捂在身体里了。”“穿着雨衣干活动作不灵活。”几名选手还是选择了不穿雨衣,直接冒雨作业。

食堂的师傅们见状,赶紧熬制了热滚滚的姜汤。

参加平腕臂支撑装置更换项目的贵西供电车间为了培养和锻炼新人,这次派了5名新职工,由老职工王旺胜带队。有人担心说:“都是新手,经验不足,肯定要出问题。”然而,在赛场上,5名新职工毫不怯常他们分工明确,冷静敏捷,很快完成了准备工作和网上作业,动作标准、完美。在现场观摩的职工赵代培忍不住鼓掌说:“贵西供电车间代表队在标准化作业方面做得真好!你看,他们担心硅橡胶绝缘子安装前被磨损,专门拿纸壳包裹好,这样,无论是放在地面上预装配,还是上下搬运,都不会受损。这虽然是标准规定,但很多人不会认真执行。”

轨道车专业赛场上,也在冒雨比赛。动力设备车间的配合人员郑勇和凡明农坐在吊车里,将平板车调离轨道,配合起复比赛。在检修库里的两台作业车旁,选手们正在进行标准化检点比赛。管道专业的赛场上,选手们正紧张地制作管道、安装管道。设备科、动力设备车间的配合人员监护现场安全,推进比赛顺利开展。

8月27日,电力和变配电专业比赛加入了赛程。电力赛场上第一组上场的是贵阳北供电车间,这是高铁接管后该车间成立后的第一次技能竞赛,该车间非常重视,在赛前对职工进行了半个多月的培训。果然,一上场,以彭旭代表的4人组就显出了雷厉风行的作风,仅用时24分钟就完成了电缆故障查找比赛。他们4人配合默契,彭旭指挥得当,分工明确,善于发挥作业组员的长处。组员张文稳重冷静,李富华机灵敏捷,两人一起接线、查找故障,提高了工作效率。组员袁高成谨慎细致,负责故障探测仪的操作,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出所需数据。

变配电专业的模拟教室里,凯里供电车间的选手也尽显风采。他们穿戴整齐、呼唤应答响亮、查找故障快速、检修作业标准。

在赛场上,还有这样的一个幕后团体,他们总是最早来到赛场,最后离开赛常赛前,把零部件、工具、材料架整齐地放在场中;赛中,缺了什么工具、材料,他们第一时间送来;一轮比赛和考评结束后,他们迅速爬上作业车,把上一组组装好的设备拆除,放回原位,做适当性的“破坏”,并为下一组比赛备齐零部件、工具、材料;全部赛事结束后,他们又成为清场人员。这就是任劳任怨的配合人员。“比赛组上一次作业车平台,我们前后就要上四次,一天下来,我们在作业车平台上上下下十多趟。”刚从作业车上下来的配合组员高琦说。衣服被雨水混着汗水打湿,紧贴在他身上,脸上却仍然挂着笑容。

风雨中见真情、风雨中见实力。8月28日,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贵阳西、贵阳北供电车间分别获得了接触网专业赛团体前两名;贵阳北、凯里南供电车间分别获得了电力专业赛团体前两名;凯里、都匀供电车间分别获得了变配电专业赛团体前两名;凯里南、梅花山供电车间分别获得了作业车专业赛团体前两名;贵阳、遵义供电车间分别获得管道专业赛团体前两名。

彩虹总在风雨后,5天的风雨赛程终于告一段落,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不少职工纷纷表示,回到班组后,会带领身边的职工,把生产场所当成比赛场所,推进“三化”管理,实现优质、安全供水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