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台车人”的“传家宝”

2015-08-13 09:57:48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左一

本报记者 傅世忠 汤琪

图为工长褚凤楠 (左一)在为青工讲解 “尖棘”和手锤的使用方法。 汤琪 摄

8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车辆段检修车间台车组。炎热的天气让人在宽敞的检修库内仍感到异常闷热。

硕大的转向架前,工长褚凤楠正用力拆卸着转向架开口销,汗水已顺着他沾满灰尘的脸颊滑出了一道白印儿。见记者专注于他左手中那小小的工具,褚凤楠停下手中的活儿,用手背蹭了一把脸上的汗,笑着把这个工具递给我们: “见识一下我们台车组的 ‘传家宝’。把活干好,全得靠它。”

这是一根20多厘米长的钢杵,一端是尖头,另一端是折成直角的扁头。

“我们管它叫 ‘尖棘’。”36岁的褚凤楠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老工长对他说过的话, “这 ‘尖棘’就像是铁道上的大道钉,看着不起眼,却是我们台车组干活儿的 ‘金刚钻’。”

包头车辆段是呼和浩特局唯一的客车检修基地。该段检修车间台车组承担全局1800余辆配属客车转向架分解、组装检修任务,日均组装配件数以百计,年均检修客车转向架近千台。

检修车间副主任王海升是 “老台车”。他对此感触颇深: “每个转向架上有50个到70个开口销, ‘尖棘’就是用来分解、组装开口销的,手锤敲击下,尖头部分可分解开口销,扁头部分可劈开开口销,操作起来即便捷又灵活。台车组建组57年了,班组里的 ‘土工具’都变成了现在的 ‘洋机器’,可唯一没被替换的就是职工人手一把的 ‘尖棘’。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自己制造这个工具。”

当年台车组检修转向架没有专用工具,职工们只能一边搞生产一边搞研发。 “尖棘”就是职工们制作的生产工具之一。

一聊起 “尖棘”的历史,煅工组的工长闫国良如数家珍: “‘尖棘’是用报废的轴箱弹簧,经过测绘、切割、热锻造、压制成型4道工序制造而成的,但成品 ‘尖棘’仍需要台车组职工们领回后自己打磨使其变锐。”

有了这 “金刚钻”,也给了职工干好 “瓷器活”的底气。从2000年检修客车300辆、转向架600个,到2014年检修客车851辆、转向架1702个,台车组不断刷新着检修纪录,班组始终保持零故障交验纪录,从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多次被评为呼和浩特局先进集体。

如今,台车组也成了越来越多新入路职工学习锻炼的首选班组。班组大部分职工都是 “80后” “90后”的年轻人。工长褚凤楠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拍着褚凤楠的肩膀,车间主任王勇军心里很自豪:“这苦、脏、累的 ‘破’地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打硬仗的 ‘台车人’。”

班组里的蒙古族小伙儿阿萨日玛吉,操着一口不太纯正的汉语接了话: “这 ‘尖棘’长相虽然丑点,可它就是咱台车组的 ‘传家宝’。你们说说,我们‘台车人’像不像 ‘尖棘’。”

“像!像极了!”大伙儿会意的笑声,瞬间就淹没在了 “突突”的机械声中,可每个人脸上自豪的笑容,却那样帅气动人。

记者手记

结束采访,那把磨得锃亮的“尖棘”,仍然不断在我脑海中闪现。一件普通的工具,经历煅烧、磨炼、敲打,终成为保证安全的“宝”。

“尖棘”见证了台车汉子们的锤炼、成长和奉献。检修转向架中的每一下敲击,都在激发着他们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顽强斗志,也点燃了他们默默付出、扎根一线的火热激情。

我不禁想起了铁路工人创作的诗:我愿做一颗道钉,静静地守护在铁道线上……一代代台车组的汉子们,就是那一颗颗坚守安全的“道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