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帆布手套上的安全印记

2015-07-30 09:58:4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记者傅世忠 本报通讯员王鑫 姜茂松

图为轮对检查组职工在仔细检查轮对。王俊翔 摄

7月9日,一走进包头西车辆段检修车间检修大库,机械的轰鸣声就将夏日的燥热感搅成满库的热流。

此时,就在轮对检查线上,轮对检查组的业务明星殷玉柱戴着一副看不出本色、破了几个洞的帆布手套,猫着腰,慢慢地来回转动着轴承,忽然又快速转动轴承,侧耳细听异音……轴承的每个细节他都不放过。

看记者好奇地盯着帆布手套,殷玉柱大方地摘下手套,向记者展示起来。眼前的这副厚重的藏蓝色手套被油渍染成油亮的黑色,加厚过的指尖、指肚、手掌位置已然磨出了大小不一的洞,手背同样位置竟也已磨得变雹发白。

“正面磨破了,就反过来戴。”殷玉柱看出了记者心中的疑惑,声音中带着自豪, “手套磨破了,意味着作业到位了,轮对质量就有保证了。 别看这手套破,那其中可深深印着我们一代又一代轮对检查组职工对安全的不懈追求呢。”

“玉柱说得对,这帆布手套是我们所有工具中更换最频繁的备品。”职工齐杰掂了掂手中的手套,接过话茬, “仔细琢磨琢磨,这帆布手套还真是车辆安全最好的 ‘参与者’和 ‘见证者’。”

包头西车辆段承担着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2/3以上的货车厂修、段修、辅修、运用维修任务和全部轮轴生产组装工作。而这个20人的轮对检查组则负责轮径测量、轮对内距测量、轴承外观检查等繁杂的工作。

这么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双帆布手套褪了色、被磨破直到最后 “退役”,而包头西车辆段轮对检查组形成的 “标准上高人一等、行动上严人一格、付出上多人一分、贡献上超人一份”的工作理念始终没有褪色,他们检查轮对100多万条无事故的纪录在不断刷新,还培养出一大批劳模先进。

一说起帆布手套, “内蒙古许振超” “金牌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刘怀玉有说不完的话: “现在的手套越来越结实了,而且还做了特殊加厚处理。过去,新手套两三天就磨破了,手上也磨出了茧,但技术和经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打磨精湛的。”

刘怀玉说自己已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副手套,但他 “磨”出了 “转、敲、听、测、搓”的5字轴承检查法,在全局推广并沿用至今。

说起入路3年就获得了火车头奖章的殷玉柱,大家一致的评价就是 “手套磨破得最快”。

殷玉柱除了每天对400多套轴承进行细致严格的检查,还要一一复检前一天未被选配走的轮对。正因如此,这位 “最费手套”的小个子青年不仅发现各类轴承故障近千个、从没让一套 “带脖轴承上线,还总结出“转轴承、听异音、捻油脂、看外观”的12字不退卸轴承检查法,成为业务大拿。

“可别小看我们的破帆布手套,它可体现着我们的节约意识。”54岁的老职工王世华说, “组织上关爱我们,现在每月发两副手套,可是我们还是想尽办法把旧手套用到实在不能用为止,正反戴、打补盯垫内衬……”

每天作业结束后,大家都会小心翼翼地摘下帆布手套,整整齐齐地放在间休室门口的桌子上。这些帆布手套带着油渍、破洞、补盯内衬等,静静等待下一次 “磨炼”。

记者手记

也许是浸了油渍、打了补盯垫了内衬的缘故,记者在接过破旧的帆布手套的那一刻,感到比其他手套沉了些。

在看到轮对检查组职工细致、反复地检查轮对之后,在听到他们“轮对就是人的膝关节,而我们就是医生”的比喻后,我想帆布手套沉甸甸的原因不止于此。

油渍、破洞、补盯内衬……这些都是轮对检查组为帆布手套刻上的安全印记,更是这个班组秉承“四个一”工作理念的印证。

破旧的帆布手套沉甸甸的,因为它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