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新 张星奎 本报记者 姚华

7月14日夜,成都,小雨。坐在成昆线K1501次机车上的记者有些疲倦,但值乘的周舰赵洪机班却彻夜精神抖擞。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的让人难以想象,在其他人都进入到甜蜜梦乡的时候,司机却能面对着枯燥和望不到尽头的铁道线,如此聚精会神,直到抵达目的地。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种敬业精神呢?

周健48岁,却已从事乘务员工作28年;赵洪43岁,也是位老司机了。在成昆线上,他们是路局实行双班单司机值乘交路后最早的双班单司机。

自参加工作以来,周健出勤没有迟到过一次,也没有请过一天病假,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集中学习。像他这种情况的乘务员在整个车队中还有很多。“机车乘务员就好比飞行员,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别看闸把虽小,但关系到成千上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亿万财产的安危,不专心致志能行吗?”对记者的提问,周健语气坚定。“那你们参加集中学习又有什么用呢,规章里不是都写得清清楚楚的吗?”记者问。“集中学习能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近期的一些重点,有些多发性故障、新机型疑难点、汛期安全行车办法等,对我们的帮助是巨大的。”这位看起来略显木讷的中年人一谈到工作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周师傅说,进入汛期以来,自己已经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次集中学习了。对于防洪期间的重点、难点,一条一条地都要学会。而且要明了,汛期行车重要是加强瞭望和防撞,标准化作业、安全知识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关键时刻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至关重要。

防洪无小事

在普雄停车时天空开始飘起了小雨。站停的几分钟,周师傅拿起榔头、电筒就下了车,时而弯腰,时而屈腿,仔仔细细地把机车从前到后自上而下地检查了一遍。记者不禁疑惑:“机车零部件安装得那么牢固,就像一堆铁疙瘩一样,有必要这样小心翼翼吗?”周师傅望着我,顿了下说:“正是它安装得牢固才说明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因此我更要仔细检查,走行部无小事,防洪期间的走行部更是如此。”说完,周师傅试了试砂阀下砂情况,调了调雨刷器,一切正常。

无意间看到周师傅的手账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好多东西,不看不要紧,一看着实意外:不但写着小组会、天气情况、运行揭示这些,就连机车的充排风时间也写得清清楚楚。周师傅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这些就是我们机车乘务员的基本要求,每一项都要事先考虑到,就像孙悟空知道哪一块云彩会下雨一样,对于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都要有计划、有措施,小组会就是研究情况制定应对措施的碰头会。不然遇到突发情况再去临时抱佛脚的话,不但是对广大乘客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机车乘务员这份职业的亵渎。”说到这里,周师傅的目光更加坚定。听周师傅说,成昆线作为路局防洪“三条纵线”之一,不仅是因为成昆线是山区铁路,线路站场复杂,更是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多变导致防洪压力巨大。所遇见的非正常情况可能性比较大,每次出乘前他都会根据当前天气,对担当区段、担当机型等综合因素充分做好预想,运行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安全正点地完成了每次运输任务。

确保行车安全

尔赛河刚过,雨渐渐地越下越大了,本来夜间的瞭望视线就不太好,这样一下子就更受影响了。没几分钟二端休息的赵洪也走了过来两人一起加强瞭望。随着雨滴越来越密集,雨刷的作用也渐渐减弱,列车运行前方的线路及两侧的景物已有点模糊,瞭望距离已经不足200米了。周健撂了一把闸,列车的速度一下子从75到50再到35……并呼叫冕宁站:“客车K1501次因雨量较大,采取减速运行措施。”两分钟后,接到调度命令,按照出巡限速值运行。随后车上一下子变得沉默了。

半个小时过去了,雨渐渐停了,重新恢复了正常速度运行。记者忍不住问了声:“刚刚怎么减速了,不怕晚点吗?”正要去二端休息的周健说道:“瞭望是生,停车是命,前方都看不到了,火车又怎么跑得起来呢。成昆线坡道大、弯道多、瞭望距离短、塌方落石多。如果发现异常停不了车,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上千名的旅客生命可都放在我们手上,人命关天,不能有任何闪失,这是火车司机的职责!”“宁可错停,也决不盲行,是我们的防洪底线。”正在开车的赵洪也忍不住说。

赵洪说,整个汛期以来他们机班已经主动减速运行15次,整个成昆车队更是达到六七百次,整个车间甚至整个机务段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责任千斤重,荣辱一把闸。机车乘务员是列车运行中的核心安全守护者,是最后一道安全关的掌握者。而正是许许多多像周舰赵洪这样将安全责任始终放在第一位的火车司机,才保障了我们铁路运输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