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阴山山脉,蜿蜒的铁道线,在通向“稀土之乡”白云鄂博的入口处,一个不起眼的五等小站――瓦窑坝车站,成为了漫长铁路线上的一座美丽“后花园”。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 倾力打造和谐“家”文化

    走近瓦窑坝,苍劲的的塔松、平整的榆树墙伫立在平整的站台上,两畦滴绿争艳的花池,左右对称,错落有致的站舍,窗明几净的环境,意味深长的箴言,构成了职工的工作区和休息区,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积淀着浓浓的文化氛围,飘散着温馨的气息,充斥着家的味道。“这各花池的建议是我提出来的,我们这有山、有绿色,可唯独感觉颜色单调了些,没想到段里还采纳了”,瓦窑坝站车站值班员王保安笑呵呵地说。

    老职工们在这个偏僻小站因常年执行四班倒作息制度,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段里专门为他们送来了鲜花,摆放在车站行车室,职工们工作起来心情变得舒畅许多。修葺一新的车站间休室内摆放着绿色植物及职工日常爱看的杂志,墙上挂的安全警示语时刻提醒着职工按章操作,保障铁路运输安全。车站小院里的多种健身器材,可供休班职工随时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就这样,慢慢地主动要求调到这里上班的职工也渐渐多了起来。“来这里上班的职工,都觉得这里有文化气息,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许多”,车站党支部书记王洁告诉我们。 

    以职工生活为己任 借“三线”建设东风建家园

    瓦窑坝站自1992年7月29日正式开通使用后的23年间,由于客观原因和历史条件所限,除了建站时的几间简陋房屋、一套简单的行车设备和站前栽种的三棵树外,生产生活条件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在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滂沱后,站舍陈旧破烂、设备设施陈旧、工作条件落后、文化生活乏味,这就是大部分沿线小站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在破旧压抑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这里的职工静不下心、扎不下根,工作积极性和战斗力都大打折扣,给安全生产有序和运输组织畅通都埋下了隐患”,在这里工作十年以上的师傅,还清晰地记着当年的场景。

   近年来,随着铁路局在全局范围内大规模实施“三线”建设,包头车务段按照“打造和谐家文化”的创建思路,选择基础条件差且位置偏僻的瓦窑坝站为试点,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建设高潮。该段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率各科室负责人,深入瓦窑坝站实地勘查。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将车站现有的房舍划分为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别进行设计装修,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改善职场环境。充分利用瓦窑坝站靠近昆独仑水库,群山起伏,水源充足的优势,建立车站种植区,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建设现场勘查调研,反复修改完善规划、绿化和施工方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瓦窑坝生态示范园区。

   以服务沿线为目标 为偏远站区职工送实惠

    站在这个站独有的36级台阶上,整个生态园区的美景尽收眼底。正中为一座近3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圈起的几亩地菜地,种着黄瓜、尖椒、青椒、茄子、西红柿、果树等各种果蔬品种,整个种植基地每年种两茬,年产各类蔬果共计1000公斤,不但足够让本站职工吃上“绿色菜”,还能向包白线其他各站输送“应季菜”,有效解决了包白线吃菜难的问题。

    包头车务段目前管辖包白线12个车站,除白云鄂博站外,其余车站,近140余名职工均工作在沿线偏远站区,吃菜难变成了大家最棘手的问题。“在包白线上班的职工,只能从包头超市里买完菜,再带到车站,这样既麻烦又不省钱”,段办公室主任张春柱可谓是关心包白线沿线职工生活的行家里手,“段里下大力气建设瓦窑坝站种植基地后,每年蔬菜大量成熟季节,我们都组织为沿线各站送菜,职工们都得到了大大的实惠”。

    同时,该段将瓦窑坝站作为全段义务劳动基地,先后多次组织机关干部、站长书记、青年职工来到瓦窑坝站进行义务劳动,帮助车站清理垃圾、搬运砖石、粉刷墙壁、建设大棚、种植果树和蔬菜,大力弘扬“自己动手,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引导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建设家园,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别样的幸福。

    几年下来,历经三届领导班子的励精图治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后,包头车务段用实际行动在瓦窑坝站践行了“小站大作为”的不凡目标。如今的瓦窑坝站,也真正成为了职工们远方的“家”,一座可以尽情享受生产生活乐趣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