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黄河特大钢桥的“守护者”

2015-07-14 09:46:0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马鹏霄

位于内蒙古西部巴彦高勒边缘黄河之上的两座黄河特大桥始终以靓丽的新姿屹立在母亲河之上。这座特大钢桥是包兰线上的“咽喉要道”,负责养护维修的是乌海工务段乌海桥隧车间巴彦桥隧工区。

这个桥隧工区现有职工21名,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6岁,他们43年如一日,每天要在距水面10米高的轨面上作业,要克服桥上风大、作业难度大、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等重重困难。但是为确保桥梁设备绝对安全,这群汉子始终坚持“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的作业标准。

齐心协力,练就硬功保安全

自从包兰线开行万吨列车以来,大桥设备维修周期按计划相应缩短,加之钢梁桥的相关设备型号繁多,操作复杂,设备更新快,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很难完成桥梁的养护维修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他们首先从提高职工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抓起,工区搭建了技术练功演练场,一有时间就聚到一起相互切磋“武艺”,主要采取技术能手师徒结对子,手把手帮助业务差的职工。技术能手李保林,是一名桥梁技师,在工区里没有一个人不复他,大家推荐他当上了总“教练”,他也不谦虚的担负起了这份责任,凭借自己的经验针对工区老职工满足于经验,年轻职工不愿主动学习的实际情况,他采劝圆桌式”讨论、现场教学观摩、技术比武、单项作业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娱乐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消除职工对业务学习的厌烦情绪,有效提高了班组整体业务素质,为班组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同时,他们还始终坚持“日学一题”、“周练一招”、“月考一次”学习制度,不断地强化职工业务技能。目前有两名职工竞聘为技术员,三名职工竞聘为工人技师,五名职工达到高级工,使工区的整体业务技能大幅提升。

党员带头,出谋划策闯难关

“作为包兰线两座桥梁的‘守护者’,虽然困难很多,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退缩过,近几年桥梁维修任务重,几乎每年都要进行整孔更换桥面桥枕、护木、纵格栅、步行板等施工作业。”工长马瑞祥说。今年4月份,工区接到桥面大修的施工任务后,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天窗”时间给到凌晨三点,夜间施工照明条件差等安全压力。职工充分发挥忠于职守、精益养修、艰苦奋斗、创先争优的乌工精神。

党员主动加班加点,白天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制作桥枕、步行板,此项工作要求严、标准高,桥枕先要烫,使其形成碳膜防腐,然后再编号、画线锯槽、削平、打孔、做防腐处理、捆线、腻缝。晚上前半夜与工长马瑞祥一起研究制定施工组织设计,细化施工方案,针对高空作业产生的眩晕和半夜桥上风大等因素带来的不便,以及桥下水流湍急给青工造成心理影响等安全风险。他们进行反复总结论证后,采取相互协作、相互照应、听从统一指挥等有序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忙完这些以后休息不到2小时又要爬起来,为施工做准备。这样一干就是20来天,但是职工没有一个退缩的,他们利用4个天窗点,顺利完成了钢梁桥164根桥枕、20根护木,1000块步行板,80根纵行栅的更换任务。

去年8、9月份管内普降大雨,为了确保防洪安全他们对包兰线4处水害复旧工程进行不强,累计完成浆砌片石150m3、护锥护坡勾缝365m2、回填土方165m3、装卸片石5车皮。并每天安排专人定时段对气温、风速、流凌体积等进行观测,记录掌握凌情变化,为确保大桥安全度汛奠定了坚实的基矗通过努力,截止7月8日顺利实现了安全生产15339天的骄人成绩。

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滩,我们利用工余时间开垦种上了绿色蔬菜”副工长郝永忠说。菜地里的辣椒、葱、茄子、韭菜、西红柿等蔬菜看着很诱人,这2.5亩蔬菜,既丰富了职工的餐桌,也解决了工区职工吃菜难的问题,又美化了工区环境,让工区有了勃勃生机,工区到处充盈着家的感觉。他们自给自足,增加了福利获得较大收益。面对工区业余生活单调的问题。铁路局“三线”为工区开设了绿色网吧,青工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知识、职工书屋各类图书近万册、活动室乒乓球案、象棋跑步机样样俱全,职工的文化生活丰富了。

巴彦桥隧工区为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他们以建立健全班组基础管理制度为出发点,规范了工区各岗位的岗位职责、作业标准,先后制订了《文明宿舍公约》、《工区学习制度》《工区激励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工区以强化各项制度落实为抓手,对工区青年职工学习,作业标准执行,工区库房、宿舍定制化管理,环境卫生清扫等日常管理进行强化,有效提升工作整体管理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