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宗林 通讯员 姚遥
六盘水工务段草海桥路车间老锅厂桥路工区坐落在海拔2227米的乌蒙高原上,是内六线上的制高点。
在这里,由3名党员和7名职工组成的团队,管辖着内六线上30多公里的桥路设备。“刚到工区那阵,面对巍峨秀丽、绵延磅礴的乌蒙山,看惯了北国风光的我感到十分新鲜、新奇。但是,半个月过去后,这种兴奋感就荡然无存。面对交通异常不便、生活枯燥单调、吃水难、吃菜难等现实,我陷入了失落和迷茫。”这是去年从遥远的哈尔滨来到工区工作的蒋文举的感想。“在生活和工作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工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没有党员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要说干活,就是让职工呆在这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区党支部书记、工长贾荣感慨地说。
面对海拔高、风沙大、降雨频繁、凝冻时间长、地质环境复杂等困难,工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突击队作用,在防洪抢险、抗冰雪凝冻、防断等工作中冲锋在前,努力克服恶劣天气影响。
去年7月16日,贾荣和同事们在雨后设备检查中发现内六线425公里500米处右侧堑坡溜坍、428公里600米处李子沟特大桥护锥坡体溜坍。险情发生后,贾荣带领党员班长陈小明冒着不断滚落的泥石深入现场查看设备受损情况,在抢险工地坚守了3天3夜,险情得到了及时处置。来自山西的高职生张灏感慨地说:“乌蒙山中铁路人平凡的坚守时常激励着我扎根乌蒙奉献铁路。”“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战斗力强大的堡垒,党员必须过硬。”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该工区党支部对每名党员提出了硬性要求,以一个党员一个岗、一个班组一个区,每名党员对自己责任区的安全、任务、成本、综合治理等负责,形成以岗保区的良好格局。
为了做好职工队伍稳定工作,该工区党支部把“思想上交流、学习上引导、生活上帮扶”作为凝心聚力的法宝,切实解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去年,职工杨永超妻子患并儿子在外读书,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贾荣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家访,积极向车间和段上反映情况,让杨永超成为了重点帮扶助困对象。
为了给大伙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陈小明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背着背篓,沿着陡峭的山路步行2小时到镇上买菜。党员徐玉才常常利用自己机械修理、电器安装的专长,帮助车间、班组义务修理机具,安装职工宿舍电器。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工区开垦小菜园,解决了工区职工部分吃菜难问题。“一直以为家乡哈尔滨的冬天是冰雪世界,到老锅厂桥路工区后才知道,这里的冰雪季节来得更早、去得更晚。”蒋文举说。
每年9月入冬,次年4月雪化,在冰凌封路的几个月里,工区职工往往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新鲜的蔬菜成了生活奢侈品。
因为不适应忽冷忽热的高原多变气候,加上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生活枯燥等现实,蒋文举萌生了辞职的念头。贾荣了解情况后与他谈心,向他介绍了桥路工区的光荣传统和六盘水工务段的发展历程,叮嘱他多向班组的党员和老师傅学习,将在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务现场安全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专业优势。同时,在工作上安排经验丰富的职工进行一对一帮助,在生活上时常叮嘱他注意增减衣服,夜晚还常常查看被褥是否盖好。“贾工长及班组所有人的关心,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渐渐地我真心喜欢上了我的工作,爱上了我的班组。”蒋文举说。
十四个春夏秋冬,老锅厂桥路工区党支部带领工区职工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取得了内六线开通14年无事故的优异成绩,荣获了“全国铁路先进集体”和全局“‘四强’班组党支部标杆”称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