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全路严峻的经营形势,郑州职工培训基地结合自身实际,眼睛向外、创新思路,主动开辟培训新市场,探索经营创效新举措,以“适应新常态、创效作贡献”活动为抓手,打好手中五张牌。

一是应对发展新常态,以思想转变打好“转型牌”。

郑州基地未雨绸缪,提前谋划,针对新兵役法实施,复退兵培训消失的紧迫形势,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先人一步,抢占培训市场,定下了“升级转型求发展、开辟市场谋生存”的发展规划,针对铁路大规模基建和路网建设快速发展形式,迅速组织修改课程适应性,投入优质师资、全力配合站段高铁新线开通需求,保质保量完成管内培训;积极与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沟通,确定了“2+0.5+0.5”模式订单培养协议,实现学院毕业生入路的“无缝衔接”;同时与总公司以及各兄弟铁路局强化联系,积极谋求新的培训发展机遇,并开始谋划黄河南岸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郑州基地先人一步,主动进取,把握住了培训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是应对培训模式新变化,以自身优势打好“地理牌”。

郑州基地不等、不靠、不保守,积极宣传、合理利用基地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在全路培训市场打出了“地理牌”。既减少了全路各地学员旅途时间,也为全路、各兄弟局的培训班学员集散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经过不懈努力和争取,铁路总公司的全路自轮运转车辆驾驶员资格培训终于落户郑州基地,使全路同类局级培训中,只有郑州基地能够跻身于总公司专业类培训的队伍。2015年初,郑州基地又一举成为了总公司自轮运转资格考试考点,集全路此项培训任务的考培于一身,在全路高端培训市场中再下一城,占得先机,也为郑州铁路局的职教培训扩大了影响,赢得了声誉。

三是应对培训扩容新要求,以优化建设打好“硬件牌”。

针对日益增加的局内外培训人数,基地组织相关人员分批到武汉高铁训练段、太原职工培训基地和南京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培训机构进行了学习考察,认识到硬件设备现实差距后,在路局的帮助和关心下,郑州基地筹措资金共1000多万,对基地本部和培训站环境进行规范性统一性设计规划;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建设了教师课间、午间休息室;配备教学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和管理设备;筹建了集阅读、查询、备课于一体的教室数字图书馆,实现了校园wifi覆盖,引入了wifi学习;对学员宿舍进行全标间改造,住宿楼由原来的3栋增加到了5栋,床位数由过去的266张增加到现在的780张,学员餐厅增至3个,使基地的整体接待能力再上新台阶,硬件接待能力独树一帜。

四是应对培训转型新目标,以软实力提升打好“名师牌”。

基地分批次、分层次、有针对性地选送专业骨干教师、专业青年教师和非专业青年教师到铁路专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厂家进行学习实践;制定基地师资“10.20.30”工程,通过“考察座谈”、“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新老教师“一帮一”、“传帮带”,签订师徒合同,制定成长计划;每年组织教师带着课题进驻到一线站段,考察铁路设备生产厂家,召开调研汇报会。同时,邀请现场站段优秀人才、工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开展“名师讲座”,以种种举有效措确保师资的尽快成长。经过努力,基地成长出了计永丽、台树坤等一批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培育出了局业务状元王冬云、全路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陈伟等为代表的铁路名师,基地的教师也多年蝉联局职教技能大赛个人、团体第一。

五是应对增收创收新任务,以学员满意打好“服务牌”。

基地始终坚持服务一线、服务现尝服务参培的理念,制定了培训内容贴近安全实际的教材、讲义,把安全培训作为每一期培训班开班的第一堂课,让“安全大于天,万事排最先”的理念在每个学员的心里扎根;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客车新技术》、《机车新技术》、《动车组新技术》、《高铁培训系列教材》等多个通用技术教材,开发和制作了《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驾驶资格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大型养路机械驾驶资格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和《安全规章》具有基地知识产权的路内专业培训教学课件。针对短期班培训学员,从报到到结业,一站式地解决所有培训相关手续,细化学员服务项目,关注学员参培全程,贴心学员参培细节,使学员参培无忧,专注学习,快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