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薇娜 杨航

图为驼峰调车组调车员彭剑正在进行闸瓦剥离作业。 杨航 摄

6月15日14时,昆明东站编组场车间驼峰调车组调车员彭剑在以时速10公里推进的列车旁来回小跑。他双眼紧盯着车辆走行部,手中的 “红缨枪”看准时机狠狠 “刺”入车轮,抱住车轮的闸瓦随即松开,一节节车厢通过峰顶顺势而下,奔向不同股道。

“红缨枪”是昆明东站驼峰调车组保安全提效率的法宝,学名叫做车辆闸瓦剥离杆,由全钢筋打造而成,长2米、重14斤,能有效消除解体车辆因抱闸造成的冲撞、脱轨等安全隐患。

云岭铁路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驼峰稳全局安,驼峰畅全局顺。作为云岭中枢的心脏,昆明东站驼峰调车组源源不断地为红土高原的条条铁路输送着车流。像彭剑这样的高原驼峰人,也一代接一代地以“千钩万辆无差错,解堵保畅排头兵”的精神,谱写着确保驼峰安全畅通的新篇章。

“剥离杆的发明者是上世纪70年代简易驼峰的调车员。剥离杆因外形酷似 ‘红缨枪’而得名,经过近40年的不断改进,现在我们使用的 ‘红缨枪’已经是第三代产品了。它不仅结实耐用,而且有效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安全。”谈起 “红缨枪”,拥有30年工龄的老驼峰人赵二宝打开了话匣子, “无论外表如何更新,剥离杆 ‘稳、准、狠’的使用标准却始终没有变。”

在赵二宝这样的老驼峰人心中, “红缨枪”是一项令他们骄傲和自豪的发明。1978年,昆明东站修建了编组场和简易驼峰,这一形似骆驼峰背的核心调车设备,大大提高了车辆解体溜放作业效率。从此,安全、高效和畅通就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驼峰人不变的追求。第一代驼峰人为了解决车辆抱闸对作业安全和效率产生不良影响的难题,用水管改造出了第一支 “红缨枪”。 “红缨枪”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解体车辆溜放作业效率。

1999年,昆明东站编组场进行自动化驼峰改造,简易驼峰升级换代为自动化驼峰。这对驼峰作业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针对采用套接工艺制作的“红缨枪”枪头易折问题,驼峰人利用焊接工艺对 “红缨枪”进行了改良。第二代 “红缨枪”继续在驼峰发挥解堵保畅的重要作用。

近5年来,在设计解编能力只有单日6598辆的前提下,昆明东站日均办理车数节节攀升,单日办理辆数也屡创新高。今年3月29日,这个站单日办理了11180辆车,创造了解堵保畅奇迹。这其中,手持 “红缨枪”的驼峰人犹如披荆斩棘的排头兵,功不可没。第三代一体化工艺改良制作的精钢 “红缨枪”同样功不可没。

面对技术不断更新、运输任务量节节攀升的挑战,高原驼峰人始终对安全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敬畏感,在调车作业中形成了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 “时时想安全、事事为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自觉也深入到高原驼峰人的骨髓和灵魂。

接过老驼峰人手中解堵保畅的 “红缨枪”,继承着驼峰精神,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从时尚追星族变成了安全追星族。一个个 “安全明星”也在不断涌现。他们当中,有总结出 “严、细、密”个人工作法的 “十一五”建功立业奖章获得者彭剑、有以提钩要诀使每列车的解体效率提高了2至5分钟的赵国钧、有20秒演示 “安全武功”的驼峰操作员赵欣……

截至6月15日,驼峰调车组实现了安全生产3788天,安全调车钩数突破385万钩。在 “红缨枪”击松闸瓦的铿锵金属声中,在驼峰人守望列车安全畅通的专注目光中,驼峰调车组追求安全、高效、畅通的征程永不停息。

记者手记

记者依次试提三代“红缨枪”,却感到一代比一代重,看调车员提着沉重的“红缨枪”跑、跳、腾、挪,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看着不远处调车员矫健的身影,记者渐渐明白了“红缨枪”越来越重的原因:握紧手中的“红缨枪”,接过老驼峰人的班,高原驼峰“千钩万辆无差错,解堵保畅排头兵”的精神正在驼峰调车组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兴许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驼峰人对安全和效率的梦想和追求,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驼峰人无私奉献的心血和汗水,“红缨枪”才会这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