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晴朗 梁卫团 摄
小时候,我的家就在铁道边上,火车的轰鸣声伴我长大。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家门前一条条笔直的钢轨上,我总是兴奋地背上书包,蹦跳着穿过铁路,惊奇地看着红的、绿的信号灯,开启我新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晚,当月光掠过窗台,我也会静静地趴在窗边,聆听火车在钢轨上奔跑的声音……
黄涛
记得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老师让我们写一写自己的志向,我不加思索,郑重地写下了藏在心底许久的愿望——做一名铁路工人。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我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立志一定要努力实现它。从此,我的书包里除了书本,还装满了沉甸甸的誓言。父亲知道后,笑着对我说: “儿子,爸爸支持你!要记得,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有一点绝不能忘记,那就是自己是铁路的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对父亲那句看似简单的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铁路的感情变得坚不可摧。因为我知道,自己骨子里原本就流淌着铁路人的血。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铁路工人,为铁路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直到病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父亲走后,我放弃了高中的学业,来到铁路,步入车站,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铁路职工。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可父亲却无法再像从前一样陪伴在我身边,给我谆谆教诲,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了。一时间我心中有万般愁绪,无法排解。
到车站报到那天,我一个人游荡在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站在宽阔的站前广场,我可以清晰地看见阳光的轨迹,在明亮的空气里显得苍茫,零星地洒落在耸立的大楼上,在壁砖上留下斑驳的痕迹,像无法穿越的墙……我眼前朦胧了,泪悄然湿了眼眶。父亲的影子猛然在光影间浮现,他那么慈祥地望着我,让我恍惚觉得他似乎从未离开。我顿时心中一颤,领悟到从我迈进车站大门的那一刻起,我所做的一切,就不仅仅只代表我自己,也代表生我养我的父亲。
面对陌生的环境,我总是在想象,即将面临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该如何尽快适应从学生到铁路职工这一角色的巨大转换?老师变成了师傅、同学变成了同事、钢笔变成了剪子、书本变成了车票……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必须从零开始。
记得我来车站的时候已是夏末了,重庆的秋天来得很不干脆。这边黄桷树的叶子落了一地,那边的小草却绿得耀眼。在别样的秋天,我幸运地加入了客运车间这个崭新的集体,那一团和谐的气氛,那一张张青春的脸,都激起了我心中埋藏已久的激情。从那以后,我便让自己的呼吸与车站紧紧相连,立志把青春洒在这一方热土。我还告诫自己,无论多苦多难,我必须要咬紧牙关,坚强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奔跑在逐梦的路上,为故去的父亲争光。
从此,我有了自己的事业,每天的路线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奔波在检票口、站台、候车室、出站口之间,开始熟悉车站的每一个岗位、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环节。慢慢地,我习惯了一丝不苟地回答每一位旅客的询问,习惯了在服务时为旅客献上自己崇高的敬意,习惯了为旅客服务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爱上了铁路事业的那份纯粹。
工作之余,我时常抬起头,望向候车室墙上悬挂的巨幅标语。那七个鲜红的大字 “人民铁路为人民”是那样醒目,这就是父亲一生的信念。那时我才恍然领悟,这份信念并不来自我们天天看到的标语、听到的广播。这里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像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组合成一曲曲动人的旋律。轻吟浅唱过后,那份执着油然而生,那份信念根深蒂固,印在脑海,刻在心底,抹不掉也挥不去。
日子就这样过去,转眼间我在车站已经工作了20余年。经过不断地顽强拼搏和奋力攀登,我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台前走到幕后,又从幕后转战台前。不管在哪里,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心中唯一不变的还是最初的那份信念,那份对铁路的款款深情,对未来的殷殷期盼。时光流逝,如今的我已到了不惑之年,曾经牙牙学语的女儿蓦然间就出落得亭亭玉立,她的一颦一笑稚嫩、青涩,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闲暇时候,我喜欢泡上一壶好茶,悠然坐在阳台的藤椅上,任茶叶在水中肆意散开,闭眼闻茶香扑鼻,轻抿品茶意浓浓,回首20年的风风雨雨,清晰得如同昨日,历历在目。每当如此细细品味,回忆就如电影胶片般开始播放,让我不由得感叹时代的变迁。
未来总会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绝不仅仅属于年轻人。就算我的步伐已不如当年矫健,鬓角也有了白发,早已退出青春的行列,但我的人生依然有价值。它不在于无比激昂的健谈,不在于无忧无虑的狂欢,它是一种充满激情、充满期待的信仰,意味着只要人心不老,就依然可以拥抱青春。既然青春的列车还在行驶着,我的心就依然火热,依然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不畏艰难险阻,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去迎接胜利的曙光。而我只愿青春的梦永不老,青春的歌永欢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