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华 通讯员 薛艳
“他是一面旗帜,在重大自然灾害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迎难而上;他是一根枕木,在岗位上诠释着‘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精神。”这是成都工务段青白江线路车间青白江线路工区工长刘大平先进事迹材料里的一段话。撰写这份材料的车间党总支书记张迁对刘大平的评价是:“他在管理上很有思路,很能干,是一名难得的好工长。”
而在老职工张君心目中,刘大平做事稳重、外柔内刚,凡事说一不二,工作喜欢冲锋在前……
青工文天宇把刘大平看做是自己的父辈,他说:“工长很关心我们,就像一个慈爱宽容的家长,是我们的主心骨。”
青白江线路工区管内线路设备复杂。张迁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大平能带领工区职工连续多年确保安全稳定实属不易。他说:“这个工区年轻职工虽然多,但每次出去干活,大家都对哪里是病害、哪里是安全卡控重点、自己应该干什么一清二楚,刘大平确实带出了一支非常有素养的队伍。”
能带领工区职工让管内设备长期保持均衡稳定的状态,得益于刘大平对线路检查时的用心和行之有效的设备整治方法。“他整治设备从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张迁说。
设备老化是青白江线路工区的一大难题,仅去年一年该工区就更换重伤轨87根,相当于一些工务段大半年的更换量。尽管这样,大量临时性工作并没有影响到工区的日常线路养护。在张迁的记忆中,从他认识刘大平开始,刘大平所在工区的线路质量就一直是顶呱呱的。
刘大平的工作经历很简单:18岁顶替父亲入路,在内江工务段资中线路车间当了10多年工班长,后调入成都工务段,2005年任青白江线路工区工长。他的自我评价是“性格内向、不喜应酬,但工作时充满活力”。“我文化程度低,很多业务需要与大家一起探讨和研究,因此特别爱和大家谈工作。”刘大平说。
刘大平是个低调的人,他说:“我对铁路也没有大的贡献,只是认认真真、本本分分干好了本职工作,当一天工长,尽一天责任。”
2014年防洪期间,一天早上,青白江水位猛涨,刘大平和工区加巡人员立即赶到青白江大桥下进行监控。不多时,从上游冲下来的一个油罐顺利通过大桥桥墩,之后一艘小船也顺利通过,但紧接着一艘约30吨重的运沙船卡在了桥墩上。刘大平立即通知封锁线路,同时将险情及时上报。
路局相关领导迅速赶到现场。经过紧急会商,制定出了排险方案——待水位下降后切割船体。“我们负责‘打慢行’和监控线路,段修配所负责切割船体。‘打慢行’其实很辛苦,那几天又在下小雨,蚊子多,大家的心又都悬着,直到4天后船体顺利解体,危险解除,大家才如释重负,我当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立即倒下去美美地睡上一觉。”刘大平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尽快抢通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成汶线,成都工务段成立了抢险救灾队伍,刘大平被分配到卸砟组,“灰很大,卸砟人员满头满脸灰尘,只看得到两只眼睛在转,也没有水喝”。在一周的时间里,刘大平和工友们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前后卸砟500车。在卸砟最紧张的时候,他曾经连续3天每晚只休息2至3个小时。
工区管内的宝成线离震中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线路在地震中受到损害。由于救灾物资主要通过宝成线运达灾区,车重、流量大,线路受到严峻考验。刘大平在卸砟的同时,还要不时打电话向留守班长了解工区情况。成汶线抢通了,刘大平却瘦了一圈。
如何当好工长?刘大平的心得有三:一是要熟悉自己的设备,布置工作前要多调查,凡事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职工工作上要严要求,生活上要多关心。三是奖金分配要公平公开,让大家口服心服。
长期以来,刘大平坚持在工区开展“爱岗、爱家、爱工区”和“感恩与责任”教育,要求职工珍惜岗位,通过温情和亲情将家与工区联系在一起。2014年10月14日,青工文天宇收到刘大平的生日祝福短信,这位刚入路的退伍军人在离开亲人后切实感受到了工区新“家”的温暖。每逢工区职工生病住院,刘大平和班长都要亲往医院看望;职工遇到困难,他都会伸出一双温暖的手。
工区过去没有食堂,大家都在外面小饭店吃饭,价钱贵还不卫生。刘大平担任工长后,在工区新建了食堂,职工更有了“家”的感觉。如今,工区红墙灰瓦绿树掩映,单身宿舍窗明几净,职工食堂清爽整洁,阅览室里书香人静,“家”,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