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车间的配件材料种类很多,要想不出错,认真是必须的。”近日,牡丹江站运转车间核算员张明对笔者说。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10多本物资台账,大到调车配件,小到劳保用品,样样齐全。

2012年年底,刚接手核算员工作的时候,张明坦言自己是 “两眼一抹黑”,很多配件的用途他都不知道,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当时,车站正在推行成本控制制度,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制定了各种配件材料的费用标准。张明要做的就是及时汇总资料、计算费用、分析成本。

如果不了解配件的型号、性能和价格,就无法开展工作。于是,张明开始每天 “转岗”,上探灯平台,去电工房、机房,向专业人员请教,翻看各种工具书对比、揣摩。3个多月后,他从设备 “菜鸟”变成了能随口报出各种配件型号的专家。

一次,减速顶工区派来一名学徒到库房领减速顶配件O形密封圈。这种密封圈分为4种规格,大小、型号各不相同。这名学徒没问清型号就来了,想把各种型号的都拿回去试试。可密封圈一旦拆封,放置一段时间不用就容易受潮报废。张明耐心询问密封圈要用在什么位置、是什么颜色的,最后选了一个最接近的给他。这名学徒拿回去,装在减速顶上正合适。

材料账算久了,张明越来越 “抠”。拖把坏了,他拿着从外面捡来的旧铁丝,捆扎一下接着用。电话线坏了,他用剪刀剪断,装上新水晶头继续用……

起初,同事们对他意见很大,经常发牢骚,可张明却有自己的打算:信号灯、排风阀、安全带这些生产材料用旧了、用坏了,不更换不行,而一些用品经过修理后还能继续使用,该花的就花,该省的就省,绝不乱花一分钱。

渐渐地,同事们发现,车间每个月都在全站节支降耗排名中名列前茅,且职工的奖金收入也比其他车间高一些,一打听,原来是车站发的节支降耗奖。如今,职工对张明更多的是佩服和敬重。

张永新 苏嗣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