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段职工正在对电力设备进行整治。
通讯员 马瑞
3月24日7时许,天还不见亮。金沙江畔西昌供电段密地电力工区院内,一群身着“黄马褂”的职工迎着晨光,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这是西昌供电段攀枝花供电车间进行2015年电力设备集中修的第8天。这一天,他们将继续对成昆线渡口支线的10千伏贯通线和6千伏电源线进行整治。在他们与烈日的激战中,9组隔离开关被安装在杆顶,144只避雷器得以更换,190根电杆的金具穿上了蓝色“新衣”……
6时20分许,电力工程车司机罗师傅就已经来到密地行车公寓旁的小吃店吃早饭。进入店内,一个个沾满蓝色油漆的“黄马褂”一边吃着稀饭、面条或鸡蛋,一边相互核实当天的工具材料准备情况。“你们越来越早了。”罗师傅说。“早吗?停电组恐怕都到工点咯。”集中修领导人鲁勇笑着说。
6时左右,集中修“停电小分队”的4名成员带着登杆工具和接地封线,早已在前往巴关河的高速公路上。停电组组长窦志勇说:“我们有停电组、开关组、油漆组和检修组,停电组要早点去把停电办理好,让其他三个组到了工点就可以干活,尽可能节约时间。”
攀枝花的太阳很火辣,特别是午后,阳光好像要把天空晒“扭曲”。电杆上作业的职工按计划会在13时前下杆,吃饭后回工区休息和准备第二天的工具材料,但巨大的工作量通常会把饭点延后一个小时,这就让停电组的收工时间更靠后了。14时多,吴华飞顶着烈日上杆取下最后一组封线。“接地封线已撤除,准备恢复送电。”在返回密地电力工区的汽车上,对讲机那头传来微微气喘的声音。“他们是第一个出去,最后一个回来。”电力技术员肖福华说。
蒋文斌是本次电力集中修油漆组组长,油漆组的任务就是给每根电杆上的金具除锈刷漆。老蒋已有30年工龄了,是集中修队伍中的一员老将。
11时正是烈日当空。老蒋背对着太阳认真监护着作业人员的每一个动作,他一脸严肃,全然不顾刷子上飘落下来的油漆。他一脸胡须参差不齐,一看就是长时间没回过家了。其实老蒋家离密地很近,来回不过40分钟,但他从集中修开始就一直没回过家。他说:“我也想回家,只是回了家,家里一些琐事就会影响我正常休息。白天工作是很累的,要是休息不好,第二天工作就没有安全保障,保障安全才是对家庭最大的回报。再说,万一早上睡过头了,赶不到工区,会耽误兄弟伙的时间噻。”
不止老蒋,参加集中修的所有职工不论远近都没有回过家。集中修任务重、节奏快、强度大,职工们不但没有怨言,相反,工作积极性还相当高。“过去‘铺开式’的检修,哪里坏了修哪里,结果往往是每天都出故障、每天都搞检修。现在,集中力量把线路上的所有问题集中整改,至少能管5年以上。”窦志勇说。
3月17日,集中修开工的头天晚上,冕宁电力工区抽调过来参加集中修的电力工胡麟接到妻子张燕红的电话:“你那边情况还好吧?娃娃有点儿发烧,我已拿酒给他敷过额头了,看能不能退烧……家里有我,你就别太担心……”胡麟的儿子两岁半,由于自己和妻子都要上班,父母身体又不好,带不了孩子,只能让他早早地上了幼儿园。孩子病了,胡麟走不开,张燕红只能放下工作,全心照顾娃娃。
19日一早,张燕红又来电话说,娃娃高烧不退。胡麟当即让妻子把孩子送到密地中心医院。为了不耽误集中修推进计划,胡麟硬是压住自己的担心和焦急,为两根电杆刷完油漆,完成了自己那份工作才赶到医院,这时已经快10时了。和张燕红见了面,确认娃娃已经安顿好之后,13时,胡麟又回到工区准备材料。而期间,一家三口相处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小时。
离开前,张燕红给胡麟的最后一句话是:“快回去吧!不耽误你工作。”以后每天,胡麟都会给家里打电话了解情况。听说娃娃高烧已退,情况转好,胡麟这才一展愁眉。“快让儿子接电话。”胡麟对张燕红说。“爸爸,咋还不回家呢?”胡麟揉了揉眼睛说:“快了,等这边工作结束了我就回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