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亚琼本报通讯员姚俊鹏

25岁的郝彪毕业于南昌铁路机械学校,在第四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他一举夺得信号工工种车站与区间信号设备项目的冠军。

不仅在比武场上是冠军,在安全生产主战场他也是业务好、作风硬,多次排除设备疑难杂症,被身边的工友称为 “设备维修巧匠”。手捧全国技术能手荣誉证书,面对工友的夸奖,郝彪感慨地说,是武汉铁路局的 “双主体”培养机制给了他出彩的机会。在武汉局,像郝彪这样借助“双主体”培养机制迅速成长起来的大学毕业生新职工已经达到5000多人。

所谓 “双主体”培养机制,是武汉局和各大专院校为了让即将跨出校门的学子快速适应铁路的生产工作实际,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实行共同管理,把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对学员进行综合培养的模式。

企业提供岗位,校方按需教学。武汉局在2008年至2014年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通过 “双主体”培养机制培养了5042名大学毕业生。他们正式走上铁路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在单位安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双主体”学员中已有210人走上班组长、车间主任或党支部书记等管理岗位,有7人获得 “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谋划长远必须立足当前。在与大学毕业生签订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后,为迅速增进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了解、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企业,武汉局出台了大学毕业生“双主体”培养暂行办法,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7年来,武汉局和学校共同承担大学生的培养任务,实施企业和学校 “双主体”培养机制。这个局提前半年至一年安排大学生到相关单位一线岗位实习,直接参与运输生产,学习和掌握岗位作业技能。大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比照见习生进行管理,将见习内容提前至毕业前完成,使大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大大缩短了培养周期。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接受理论指导教师和实操技能老师 “双师”辅导。用人单位根据学校毕业设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生产实际,根据需求为每名大学生指定两名指导教师,分别进行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指导,帮助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任务。 “双师”培养,保证了教学和实践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现场实际,增强了大学生培养的针对性。

在开展联合培养的同时,武汉局还与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党团共建,更好地发挥党团员实习生的作用。站段和学校把实习的学生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作为管理对象,组织他们参加 “三会一课”,参与站段工区党团活动,确保学生党团员在实习期间也能正常参加党团员活动。

此外,武汉局还联合开展在职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为企业培养优秀年轻后备人才。他们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联合开展了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每年选送约30名优秀年轻后备人才攻读硕士学位。

“双主体”培养机制使大学毕业生融入社会的步伐明显加快,他们的素质特别是现场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大学生扎根铁路基层一线,在艰苦环境下锻炼成长,提前实习,以良好的专业素质、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将成为能文能武的行家里手。

丹心铸剑击弦歌,砥砺奋进著华章。 “双主体”培养机制,促进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为大学毕业生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