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奇 通讯员 赵扬
汉源站是成昆线上的一个三等站,出站前行数百米跃过大渡河即进入小凉山。春运期间,汉源站发送的旅客60%以上为彝族群众。
2011年春运,汉源站成立了“彝语服务台”。该站站长邬一波说:“因语言不通,以前经常发生旅客上错车等问题。为了方便彝族群众出行,经再三考虑,我们决定成立‘彝语服务台’,为彝族旅客出行搭建准确的语言沟通平台。”经过4年的历练,“彝语服务台”如今已成为该站的一个党内品牌。
从单纯为克服语言交流障碍而设立的咨询服务台到如今集导购咨询、出行引导、重点旅客协助、失物招领、免费提供书报等一系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彝语服务台”就像春雨一样在大凉山中浇灌出了和谐的民族团结之花。
该站党总支书记陈涛说:“‘彝语服务台’成立之初,职工们找来了彝语教科书,请教当地彝族老乡如何发音,并在每个彝语词组后面加上汉字注音练习发音。职工们还根据日常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自己编写了一本《汉彝常用服务语对照学习手册》,随身携带,在遇到交流困难时随时翻阅。”
职工们在学习彝语过程中还闹过不少笑话。彝语“喜嬷”原意相当于汉语里的“什么”,但如果发音不准,念出来就与彝语里的“老婆”差不多。汉源站女安检员是名彝族姑娘,一天,一位男客运员用自己那半吊子彝语和她说话,一口一个“喜嬷”,弄得女安检员脸红筋胀。男客运员还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得罪了她,待明白是怎么回事后,不禁哑然失笑。
就这样,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一朝一夕的学习,职工们逐渐掌握了彝语的基本发音,“彝语服务台”也正式成立并逐步发挥作用。
今年春运的一天,82岁高龄的甘洛县苏雄乡上河村村民罗木果走完亲戚后,准备从汉源站乘坐K113次列车返回甘洛家中。当他来到车站准备买票时,一摸裤包,却发现钱包不见了,这可急坏了他。由于亲戚家离车站较远,自己行动又不方便,身上也没有可以联系亲人的电话,老人焦急地徘徊在候车室门口,显得非常无助。“彝语服务台”当班职工徐佩敏看到了这一幕,便主动上前用彝语询问,得知老人无陪同人员又没钱购买车票回家后,主动掏钱帮老人购买了回家的火车票,还热心地为老人买来食品和矿泉水,并与客运员一道将老人扶上车。老人上车后双手作揖,口中不停地说:“咔莎莎、咔莎莎(谢谢)……”
2月26日,两名彝族旅客来到汉源站准备购买第三天到成都的火车票。在“彝语服务台”前,他们向当班客运值班员杨群咨询车次信息和到点情况。杨群用熟练的彝语同他们交流,并向他们免费提供了春运购票须知、列车时刻表等资料。
得知他们家离车站较远、排队购票不便的情况后,杨群主动拿出手机,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电话订票,并告诉他们可以在乘车当日到车站取票。两名彝族旅客非常感激,感慨地说现在乘车购票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汉源站“彝语服务台”目前已成为一个颇有特色的亮点、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品牌。汉源县政府有关领导认为:“‘彝语服务台’为地方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很有特色。希望车站继续探索,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汉源站“彝语服务台”就像凉山深处的索玛花一样,在静谧广袤的群山中散发着阵阵芳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