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气候慢慢回暖,秦岭积雪逐渐融化。杨林新和工友们的打冰活儿更难干了。

“这里的隧道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受当时施工技术的限制,排水、防水设施不够先进。冰雪一融化,隧道内的渗水就凝成冰柱,挂在拱顶和两壁,极易造成接触网故障,导致供电中断。”2月8日10时许,宝鸡供电段观音山接触网工区打冰队队员杨林新与工友一起在隧道内徒步巡查设备。

杨林新头戴安全帽,身穿防护服,拿着手电筒,扛着5公斤重的打冰杆。杨林新2012年入路,凭借勤奋好学的劲头曾在段青工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他的家远在东北沈阳。 “一年没有回家了,家里父母都盼望我今年回去呢!”他说。可秦岭除冰任务重,春运以来,杨林新和工友不分昼夜穿行在线路上,不断清除隧道内和供电设备上的冰吊子。

在阴冷的隧道里,杨林新和工友边走边抬头观察供电设备,一发现凝结的冰吊子,立即分工协作,用力挥杆把冰吊子敲掉。

观音山站到秦岭站分布着26座隧道,是全线最难养护的区段,列车运行到这里需要稳定可靠的供电。 “你们走稳当些,地上有冰,滑得很。”走在队伍前面的杨林新打了3年冰,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路上的积雪没有化完,有冰碴儿,要小心慢行防滑倒。”

“来车了,下道避车。”防护员大声喊道。一列客车呼啸着驶来,卷起一阵阵刺骨的寒风。透过一扇扇车窗,旅客们的脸庞从眼前匆匆掠过,杨林新咧开嘴笑了: “马上就是春节了,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团圆。看到他们的快乐表情,我心里甜丝丝的,这就是铁路打冰人的幸福吧。”

唐茹 赵涛

<b>编后</b> 当人们忙着准备年货过春节的时候,秦岭打冰人穿梭在大山隧道中,打掉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冰吊子。父母盼望着儿子能回家团聚,儿子抽不开身,却从别人的脸上读出了回家的快乐。也许坐在列车上的我们看不清打冰人的表情,但我们不能忘记,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铁路人,温暖了千万人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