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春运之旅就是一段艰难的跋涉。当年,人们像沙丁鱼一样挤在棚车罐车里出行,女旅客连上厕所也无所遮蔽,这种尴尬至今让不少人记忆犹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春运期间,“铁老大”思想还很盛行,一些列车乘务员专门准备了一种长把手铁拐杖,遇到不守秩序挤车的旅客,也懒得伸手,直接用拐杖钩领子往车下拉。如今,这种辛酸的笑话已成为记忆,旅客不仅要求走得了,还要走得好。

多少年来,当数不清的人不断重复着这种候鸟式的迁徙,当“回家文化”和“打工经济”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春运时,这就注定,关于春运,中国人有着太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天,当我们盘点往年春运,我们发现,随着时间变迁,它承载的不再只是辛酸的记忆,更记录着进步的历程,见证着中国一步步走向理性、文明、和谐的足迹。

实名制”购票,打破以往形式,讲“公平”迈向新的台面。历经6年孕育,火车票“实名制”终于在2010年春运期间小心翼翼地“破茧而出”。尽管各种争议和疑问仍不绝于耳,但手上拿到车票的旅客还是以各种方式给予了认可。

多年来,“一票难求”这个热词让百姓失望、无奈、不满直至麻木,“中国式辛酸”在春运大戏中一幕幕重复上演。中国人“不患寡,患不均”的固有心态体现在春运中,其实简单得只有两个字--公平。“实名制”正是顺民意而生,以一种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消除了旅客对现行车票发售体系的疑虑,启动了公共稀缺资源公正、公平分配的破冰之旅,从而成为中国春运史上的地标式行动。

30年前的春运,稀缺的卧铺是身份和特权的象征;30年后的春运,卧铺依然稀缺,但特权越来越难有容身之处。“人情票”“关系票”“内部票”为千夫所指,春运在公平的道路上与时俱进,走过30年不平凡的历程。

小小车票,上牵政府,下连百姓。“实名制”政策实行后的春运,让广大民众对铁路部门不得不刮目相看。当农民工在售票窗口买到一张哪怕是无座的返程票,当政府官员听到电话那头“熟人”婉拒订票的解释,当铁路“跑口”记者感叹多年来自己第一次排队买票,这些细小的变化正是这种“公平”带来的进步,也印证着“公平”最真的例证。

在公平与效率的纠结中,“实名制”何去何从尚不得而知。是尝试就应该允许失败,但公平将永远不会走回头路。政府部门既然以智慧和勇气跨出了理性的一大步,我们相信其必然在进步的道路上演绎更多的精彩。(杨天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