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调归来 罗建秋 摄
刘宝库
2014年 1月 5日,成都铁路局第一个专门养护维修高铁的工务段——
成都高铁工务段宣告成立。
没有鲜花,没有盛大的挂牌仪式,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进行,甚为低调。“世界最好的高铁在中国!”中国铁道协会运输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纪嘉伦在一次演讲中为中国高铁做了这样的论断。诚然,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局限,西南山区高铁起步晚于北方平原地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中国最好的高铁眼下肯定不在西南,但我们能不能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高铁工务段呢?
成都高铁工务段每一位职工都在心里这样发问。
誓言无声——
“
高铁发烧友”锋芒初见
从宣告成立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像动车一样,带着激情,一路呼啸,以极高的效率运转。
一个段长,一个书记,两个副段长,一个纪委书记,这就是成都高铁工务段成立之初的全部班底。职工呢?一个没有——就连人们常说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规模都没有。
成就事业还从来没有什么仅凭“光杆司令”就能实现的。
成都高铁工务段一宣告成立,紧接着就开预备会,议题只有一个:招兵买马!“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
3月4日,第一批 219名干部职工到位。这些职工并不全来自工务部门,车务、车辆甚至是多元系统,一共14个站段的有志之士汇聚到高铁工务段这杆大旗之下。
凌斌,来自绵阳工务段。在此之前他任着一个工区的工长,每天领着全工区职工按点上班,按点下班,除有特殊情况,一般很少熬更守夜地加班。
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听说他报名要去高铁工务段,跑来找到他,像不认识似地围着他转了两圈,上下打量一通,然后伸手摸摸他的脑门:“也没发烧啊,咋做出这么个决定?那个单位有什么好?虽然都是工务,但你现在至少不会熬夜,高铁工务作业就是通夜干,时间长了,人体生物钟都打乱完了,对身体健康是大大的不利!”
凌斌一把扒拉开朋友摸自己脑门的手说:“怎么没发烧?发烧了!”
朋友纳闷了:“不烫啊,发什么烧?”
凌斌笑着说:“发烧!发高铁的烧,我就是‘高铁发烧友’!”
线路技术科科长杨晓刚听说这事后大加赞赏:“好,这句话说得好,我们都是‘高铁发烧友’!”
凌斌道出了加入高铁工务段的所有职工的心声:他们绝非仅仅为“吃粮”而来,而是怀着对高铁的热爱、怀着建设一流高铁工务段的崇高目标而来,他们已然做好了燃烧自己的准备,要在对高铁事业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都高铁工务段职工队伍雏形初见,还有职工陆续前来报到。虽然人员尚未完全到位,但时间不等人,成绵乐客运专线、贵广铁路投入运营的时间节点步步逼近。
已到位的职工们接受了必要的培训之后,精神抖擞地奔赴现场,犹如一支训练有素但还缺乏经验的新部队,勇气十足地冲上战场接受战火硝烟的洗礼。
这支诞生于铁路新时代的钢铁队伍,引起人们高度关注,路局各级领导在这支队伍的成长过程中也倾注了很多的精力。
段安全科李顺回忆:“我们段成立后,上面来的人特别多,也特别勤。在过去的10个月里,局领导、局各业务处的人来过不下七八次进行检查指导,有的处室还深入作业现场,要知道,那都是在晚上啊!”
在路局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持下,成都高铁工务段在组建职工队伍一个月后即交出了第一份答卷。这里摘录了除主要工作外,他们完成的其他重点工作的成绩清单:
探伤完成情况:截至4月20日,共计完成尖轨40匹,心轨18匹,391头铝热焊探伤。
郫彭线正式运行前设备检查、整修完成情况:无砟轨道精调上、下行共完成0.35km;线路科及安全调度室组织在 4月 19日天窗点内对郫彭上行线K2+700至K3+200右股铝热焊重伤(钢轨顶面擦伤深度1.2mm)进行了开断并插入更换新轨、焊复;轨检小车线路几何尺寸检查完成正线42.19Km、站线1.4Km全面检测,使用道尺完成对郫彭线11组道岔手工检查。
4月完成钢轨防断巡查20.14km,道岔38组,焊缝138头。
成灌线轨检小车线路几何尺寸检查完成正线86.8km,郫县西站4组道岔手工检查。
防胀应急预案,防胀备品准备,防洪人员应急留守。
完成成都线桥车间月度验收工作。
完成了领导交办的静态检测实施明细梳理,精简了轨道结构(三合一)、扣件系统、钢轨外观检查记录簿。
成绵乐江油至乐山段线路平纵断面以及车站平面图绘制以及贵广、成绵乐允许速度核算工作已完成。完成成绵乐概况及各车站设备数量统计。
与二局、五局签订成绵乐客专钢轨探伤合同……
不用再继续盘点了,透过这一连串刻板枯燥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夜以继日的忙碌状态,是他们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是一支钢铁队伍的悄然诞生、茁壮成长!
心血汗水凝诗篇
成都高铁工务段因高铁而生,因高铁而兴。高铁线路就是高铁工务人的生命线。线路质量越高,也就越能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为避免高铁线路“先天不足”,把可以避免的缺陷消弭在交付使用之前,高铁工务人提前介入,在建段后不久,便一头扎进计划年底开通运营的贵广客运专线和成绵乐客运专线,进行精调精试。
贵州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一座座以石灰岩为主的馒头似的山包形成壮观的风景,足以让每一个初到此地的旅游者叹为观止,欣喜若狂。可若是在贵州生活上一段时间,便可以充分领略到这里“地无三尺平”的俗谚所言不虚。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上修建贵广客运专线,其难度可想而知。
假如有机会从空中去看贵州境内这条高铁,你会发现它就像凌空飞舞的绸带,穿越崇山峻岭之间,时而在大山腹部钻进钻出,时而凌空飞跨,显得十分飘逸灵动。数据显示,这条高铁桥隧相连,桥梁占线路的80%以上。即便通车,线路养护难度也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贵阳北线路车间的职工提前进入了贵广客专进行检查。他们发现,这条线路有的路基都还没有 施工,半年的沉降观测 如何保证?排水挡护设备是否完善?这些问题都存在。尤为严重的是,贵州属于山区,在山区修建高铁,危岩落石是很难防范的
自然灾害,部分高陡的隧道进出口却没有遵循相应的设计规范。一次,检查人员在进入隧道拱顶检查时,对衬砌表面的混凝土颜色产生了疑问,他们通过敲击和观察,发现拱顶存在多处空洞。有的隧道检查不到2000米就发现10多处空洞,面积最大的达4个多平方米,并且部分钢筋骨架未达到设计要求,二衬厚度只有几厘米……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为今后的运营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他们当即与施工方联系,要求施工方拿出有效整治方案,在联调联试前将隐患消除。在与工程局的沟通过程中,对方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感谢你们及时发现问题,让我们提前整治,不然后期我们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一旦在安全上出了什么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7月3日19时30分,成绵乐客运专线,绵阳桥路车间主任徐建来身着作业服,高强度工作后颇为疲惫的脸上显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他说:“这是我们成都高铁工务段建立后的第一个艰巨任务,我们有决心保质保量按时间进度完成,实现我们的梦想!”
他道出了成都高铁工务段所有职工的心声。
段长刘建基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如履薄冰”四个大字,笔法遒劲有力。成都高铁工务人的工作状态,从这幅书法作品上可看出一丝端倪。
刘建基说:“为了让这条线路成为一条高平稳性、高可靠性的客运专线,对线路精度必须要高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倍留心、加倍小心才成。”
高铁线路精度要求究竟有多高?徐建来随口说出了几个数据,或许可以帮我们增加点感性认识:平面调整允许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水平、三角坑允许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而普速线路则在6毫米以内。
为能更好地完成成绵乐客运专线精测精调任务,成都高铁工务段精心布局,在青神、彭山、新都建立了3个基地,全段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职工奋战在这条即将开通的线路上。
在彭山基地,徐建来带领职工进行了大规模的精测精调。自6月21日至7月3日,他们已完成初整57公里、精调19公里的任务。在此期间,徐建来和职工发现钢轨焊缝2处不合格、钢轨硬弯1处的质量缺陷,并直接通报给施工单位。徐建来说:“这样的质量缺陷必须得由施工单位来处理。不过,只要他们一动,我们还要再次进行精测精调。”
6月的成都多夜雨,用于精测精调的电子仪器多数不防水。为了不耽搁时间,他们严格按照计划进度推进,雨天也必须作业。如何避雨?段上发动职工想办法,最后想出了架设雨棚的办法。雨棚宽4.5米、长12米,一端固定在手推作业车上,中部和尾端安装了轮子,与作业车同步动作。因雨棚比较宽大,一个作业组4个人全部可以在内工作,既保证了仪器的安全,也避免了职工冒雨作业的辛苦。
因为仪器受气温及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每天的作业必须在18时以后才能进行,第二天8时左右收工。“昼伏夜作”成为他们自5月初进场后主要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这项工作,无论从其本身的重大意义,还是从工作环境的艰苦与体力付出的繁重,以及持续的时间来看,都不亚于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战役。
钢铁队伍钢铁汉,就为挑战困难而来。
实践可以检验真理,实践也可以检验人、锻炼人。
高铁工务人毫无怨言地付出,不仅锻炼了自己,也感动了初入铁路便加入这支队伍的高校毕业生。
“……在精调工作中,我见识到一队精壮的‘高铁汉子’——他们是我的前辈,他们的工作态度给我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夕阳西下,街上的路人都忙着归家时,基地的篮球场上却是一派繁忙景象,职工们正忙着点名分工,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挑战。要知道,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两个多月没有回家了,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发出一丁点怨言。就在那一天,我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第一次站在了高铁的线路上。
经过烈日炙烤后的线路余温还未退去,高铁工务人忙碌的身影已经遍布沿线。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践,他们掌握了一套适合当前精调工作的作业方法——流水线作业,左右线各设置前高程组、后高程组、平面组和轨距组四个小组同时作业,作业线每天长达几公里。这种流水线作业模式使各小组的作业内容更加单一、专业,既加快了工作进度又保证了质量。
当天晚上我跟随工长凌斌走遍了每一个工作组。一路上他仔细检查着每一处扣件及线路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告知相关作业组,工作一丝不苟。
凌晨时分,夜幕沉沉,我用头灯往作业区域照去,反光黄背心发出的光亮告诉我,作业还在继续。
暖阳初升,新的一天来临,线路周边的农户们纷纷开始出门劳作。此时,高铁工务职工们还在做收工前最后的冲刺……作为一名高铁工务新兵,我还没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去感受黑夜中狂风暴雨的洗礼,但是每当看到他们带回基地的被风吹坏的大伞,看到他们裹满泥巴的裤腿,看到他们浸湿的鞋袜,还有那不知道被雨淋湿了多少遍最后被体温烘干的衣服,就不难想象他们在那没有任何遮蔽的线路上到底经历着什么……”
这段文字出自新入路职工赵俐瑄笔下。在工地上的数十个夜晚难忘的经历,给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女高职生心里带来强烈的震撼与冲击,难以按捺的热潮在她胸腔涌动,深深的感动化作真诚的语句从指尖汨汨流出。
诗言志,歌永言。
虽然,这支崭新的高铁工务队伍的工作实践和这位年轻工务人写下的文字,不是什么狭义上的诗、狭义上的歌,却也是火热的日子里以汗水研墨、以心血铸笔,写就的最为感人的诗、最为动听的歌!
豪情壮志刻苍穹
再美好的理想,都需要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不一样的付出,才有不一样的收获。
当朝阳升起,他们刚刚结束一夜的劳作,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住处;当夜幕降临,他们又带着各种仪器工具,意气风发地走向作业点——这就是高铁工务人的作息。“昼伏”是为了“夜作”,当华灯初上,别的人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的温馨时刻,这群高铁汉子已奋战在高铁线路上,将心血和汗水倾洒在一块块轨枕板间,将钢轨表面浸染得铮明瓦亮。
火热的夏日,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大赛如期点燃了战火。绿茵场上滚动的足球,牵动着全世界所有球迷的心,也牵动着年轻的高铁职工的心。他们也渴望像都市里多数年轻人那样,邀约上几个好友,坐在茶楼里,搬来几件啤酒,一边豪饮,一边观战,尽情地呐喊助威,用世界杯点燃胸中的豪情。
然而,这个夏天,他们与世界杯无缘。每一场比赛开打的时候,正是他们上道作业的时候,正是需要他们聚精会神操作机械仪器的时候,容不得半点分神。
职工唐勇颇为遗憾地说:“自精调精测以来,我们连世界杯足球赛都看不到了。从线路上下来后,抓紧时间休息,不然晚上就没有精力工作。最多只能躺在床上翻翻手机,知道结果就行了。”
李典洵也是刚进高铁工务段的高校毕业生。他的嗓音条件很好,极具磁性,具备一定的表演天赋。高中毕业时,他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但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的父母对两条钢轨充满感情,不愿意让自己的铁路缘分在儿子那里中断,执意要他报考西南交大。他拗不过,只得按照父母意思填报。
大三期间,学校里组织了一次晚会,主持人由他担任。晚会大获成功。
晚会结束后,他正要回宿舍,一位老师模样的人叫住他,上下打量一番,有些疑惑地说:“你是我们学校的?”
李典洵不明白这位老师的意思,点点头老实回答:“是。”
这位老师说:“开始我还以为是他们请的外援呢。有这样的天赋,完全应该去考文艺院校嘛。”老师的话音里不无惋惜。
与这位老师的对话深深地嵌入他的脑海,并时不时闪现心头。虽然为自己未能进入心仪的高校而遗憾,李典洵却并不后悔。他说:“人生事事如意根本不可能。在未进高铁工务段之前,谁没有这样或那样的理想?但到了这里,理想就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只要努力,理想一样会实现!”
成都高铁工务段党委书记李志东说:“我们的工作压力虽然大,但职工的目标是清楚的,思想状态是稳定的。越是这样,越不能大意,思想工作越要跟上,士气可鼓不可泄啊。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十分响亮的口号——‘我们今天的辛苦,旅客明天的安全!’”
这个口号足够响亮足够上口。一个好的口号,必定会深入职工心中,并得到响亮而热烈的回应。
今年4月,都匀东线桥车间谢明斌和同事们前期介入来到都匀东车站。当时,这里尘土漫天,到处都是工程车,连像样的路都没有。为了租到一个合适一点的民房做生产用房,他陪同车间领导找到房主,房主是位倔啦吧唧的大爷,怎么都不肯把房子租给他们。他们连着三天上门拜访大爷,好不容易说服了这位老人,终于把临时住所搞定。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大爷禁止职工在他的房子里洗澡。炎炎夏日,每次工作回来一身臭汗,好想痛快地冲个澡睡一觉。可是不能如愿,工人们只能在小河沟里将就一下。夏季农村蚊虫很多,领导为他们购买了电风扇、灭蚊器来解决。
没有交通工具,他们走路检查线路,发现各种A类、B类病害多处,督促工程单位立即整改。6月是最艰难的日子,因前期人员不足,同时盯控四个工程队的应力放散,一个班一干就是二十四小时,又全部在隧道以内,只能吃牛奶面包等干粮,以至于到了后期,有些职工天天拉肚子,看见面包就想吐。
让谢明斌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都匀东站盯控了一天一夜以后,榕江车间的放散队伍进入了他们车间管内,在领导的安排下,谢明斌马不停蹄地带领两个同事又赶到榕江车站配合放散。那一次,他们三个连续作战大约五十个小时。
没有人发牢骚,没有人提条件,他们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做好标记和记录,严格把关,为后期精调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成绵乐工地上,因为作业环境恶劣,加之多次淋雨,工长凌斌终于在现场病倒了,但他却一直坚持到作业结束,收工后才到医院去输液。还没等身体彻底恢复,他就又带领着队伍奋战在施工前沿了。
因多次淋雨而感冒病倒的职工接二连三,但是他们都选择了带病坚持——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生病住院,都无法阻挡他们追逐高铁梦的坚定步伐。
工长陈林家在广元,是最早来到彭山基地的,在这里一直坚持奋战了近3个月没回过家。他一边拿道尺测量读取数据,指挥两位职工卸下钢轨螺栓、调整轨距,一边说:“我们目前确实辛苦,但一想到成绵乐客专按时通车,我老婆领着8岁的儿子,花上个把小时,就能从广元坐动车来到这里,那现在的辛苦与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这个愿望是那样的朴实、触手可及,这是高铁人最为真切的梦想!
夜深了。高铁工务人作业时发出的响动在空寂的夜里竟是那样清脆悦耳。他们手中的照明灯光闪烁,犹如舞台上跃动的光束,将“建机构、带队伍、强素质、规范管理,着力提升设备质量”几个大字镌刻在苍穹之上,与繁星交相辉映,直到天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